患者男,42岁。体检彩超发现左肝上下径5.7cm,边缘锐利,肝包膜光整,血管纹理清晰,门静脉1.0cm,腔内未探及明显异常回声;肝内胆管未见扩张,肝实质回声均匀。左右肝可探及多个中等回声,左肝最大1.0cmx0.4cm,右肝最大10.5cmx7.5cmx6.3cm,位于右肝前后交界近下缘处,界清。彩超结果(提示:肝脏多发实性病变。CT检查右肝多个散在大小不等的团块状低密度灶,CT值30~48,最大径6.5cmx6.5cm,边缘尚清楚,局部肝包膜外膨,增强后右肝低密度灶明显缩小,部分病灶外周呈结节样强化,延迟低密度灶缩小,部分呈等密度改变,提示右肝占位病变。肝功能,AFP和CEA正常,HbsAg阴性。)

应与之鉴别的疾病最主要是(提示:肝脏多发实性病变。CT检查右肝多个散在大小不等的团块状低密度灶,CT值30~48,最大径6.5cmx6.5cm,边缘尚清楚,局部肝包膜外膨,增强后右肝低密度灶明显缩小,部分病灶外周呈结节样强化,延迟低密度灶缩小,部分呈等密度改变,提示右肝占位病变。肝功能,AFP和CEA正常,HbsAg阴性。)

A:肝囊肿 B:细菌性肝脓肿 C:肝腺瘤 D:肝癌 E:肝脂肪瘤

患者男,42岁。体检彩超发现左肝上下径5.7cm,边缘锐利,肝包膜光整,血管纹理清晰,门静脉1.0cm,腔内未探及明显异常回声;肝内胆管未见扩张,肝实质回声均匀。左右肝可探及多个中等回声,左肝最大1.0cmx0.4cm,右肝最大10.5cmx7.5cmx6.3cm,位于右肝前后交界近下缘处,界清。彩超结果(提示:肝脏多发实性病变。CT检查右肝多个散在大小不等的团块状低密度灶,CT值30~48,最大径6.5cmx6.5cm,边缘尚清楚,局部肝包膜外膨,增强后右肝低密度灶明显缩小,部分病灶外周呈结节样强化,延迟低密度灶缩小,部分呈等密度改变,提示右肝占位病变。肝功能,AFP和CEA正常,HbsAg阴性。)

该患者的治疗方案为(提示:肝脏多发实性病变。CT检查右肝多个散在大小不等的团块状低密度灶,CT值30~48,最大径6.5cmx6.5cm,边缘尚清楚,局部肝包膜外膨,增强后右肝低密度灶明显缩小,部分病灶外周呈结节样强化,延迟低密度灶缩小,部分呈等密度改变,提示右肝占位病变。肝功能,AFP和CEA正常,HbsAg阴性。)

A:肝动脉栓塞术 B:血管瘤捆扎术 C:暂不处理,定期复查 D:冷冻治疗 E:微波固化治疗

患者,男,53岁,肝硬化伴门静脉__。行门静脉与下腔静脉分流术后36小时,出现烦躁不安,行为异常。今晨起一直处于熟睡状态,难以叫醒,唤醒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目前该患者出现了以下哪种术后并发症

A:脑出血 B:脑缺血 C:肝肾综合征 D:肝性脑病 E:循环衰竭

肋缘下斜切面显示门静脉左支时,可见肝尾叶位于

A:门静脉左支矢状段与胆囊之间 B:门静脉左支横段与下腔静脉之间 C:肝右静脉与胆囊之间 D:肝门静脉与肝静脉之间 E:以上都不是

关于经肝门的横断层描述正确的是

A:肝门静脉左支行向右后 B:肝门静脉及其右支的出现是肝门的标志 C:胆囊出现在肝门静脉左支前方 D:左肾上腺首次出现 E:胆囊右侧可见肝左右管

腹部CT扫描时某断层上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称门腔间隙,其上界为肝门静脉分叉处,下界为肝门静脉合成处。此断面胰尾、体、颈出现,胰尾抵达脾门。

肝门静脉右侧可见

A:胆总管 B:肝总管与胆囊管 C:网膜囊 D:脾动脉 E:肝门静脉

腹部CT扫描时某断层上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称门腔间隙,其上界为肝门静脉分叉处,下界为肝门静脉合成处。此断面胰尾、体、颈出现,胰尾抵达脾门。

小网膜及胃后壁与胰之间可见

A:网膜囊 B:肝总管与胆囊管 C:门腔间隙 D:脾动脉 E:肝门静脉

肋缘下斜切面显示门静脉左支时,可见肝尾叶位于()

A:门静脉左支矢状段与胆囊之间 B:门静脉左支横段与下腔静脉之间 C:肝右静脉与胆囊之间 D:肝左静脉与肝中静脉之间 E:肝左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

关于经肝门的横断层描述正确的是

A:肝门静脉左支行向右后 B:肝门静脉及其右支的出现是肝门的标志 C:胆囊出现在肝门静脉左支前方 D:左肾上腺首次出现 E:胆囊右侧可见肝左右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