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1岁。发热,流涕,咳嗽3天就诊,体温39.5℃,耳后发际处可见红色斑疹,疹间皮肤正常,流泪,结膜充血。
对该患儿采取的隔离措施中正确的是
A:对患儿宜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3天 B:对患儿宜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 C:如有并发症,隔离至出疹后15天 D:患儿的玩具应清洁后再保管起来 E:患儿的衣被应暴晒1小时
患儿,4岁。咳嗽,流涕2天,发热1天,外出时突发抽搐,呈全身性,持续约半分钟。急诊入院查体:体温40.5℃,脉搏130/分,呼吸35/分,神志清楚,咽明显充血,颌下淋巴结肿大,其他无异常。
患儿最可能的情况是
A:上呼吸道感染并高热惊厥 B:化脓性脑膜炎 C:脑血管畸形 D:癫痫发作 E:低钙性惊厥
患者,男,48岁,因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收住传染病区。护士穿隔离衣对其进行治疗护理。
有关隔离衣的要求,正确的是
A:每周更换1次 B:要保持袖口内外面清洁 C:必须完全盖住工作衣 D:隔离衣潮湿后立即晾干 E:隔离衣服挂在走廊内应外面向外
患者,男,48岁,因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收住传染病区。护士穿隔离衣对其进行治疗护理。
在传染病区,护士穿上隔离衣后禁止进入的区域是
A:检验室 B:消毒室 C:严密隔离病室 D:治疗室 E:患者浴室
患儿,3岁半。发热2天后出现皮疹而入院。查体:体温39.6℃,脉搏110次/分,呼吸32次/分,精神一般,咽后壁充血,头皮及躯干有散在的淡红色斑丘疹及疱疹,其余部位未发现异常。
如需隔离,护士对患儿采取的隔离方法是
A:呼吸道隔离 B:消化道隔离 C:接触性隔离 D:保护隔离 E:虫媒隔离
患儿男,生后5小时,反复抽搐5小时,有宫内窘迫,出生后1分钟皮肤颜色青紫,心率<100次/分,呼吸慢不规则,四肢略屈曲,刺激喉部有皱眉,经清理呼吸道,正压给氧后,患儿5分钟时肢端青紫,心率>100次/分,呼吸规则,四肢徐动,无哭声。再次给予清理呼吸道,并头罩给氧,患儿仍有肢端青紫,心率>100次/分,呼吸规则,四肢徐动,哭声弱。经气管插管后,正压给氧后,患儿仍有抽搐,并四肢松软,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消失。腰穿脑脊液白细胞1.0x10
/L,蛋白0.5g/L。
该患儿临床出生后Apgar评分为:
A:4分,8分,9分 B:3分,7分,10分 C:5分,9分,10分 D:8分,10分,10分 E:10分,10分,10分
某男性患儿,9个月,体重10kg。诊断为先天性全聋(感音神经性),其他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等正常。拟全麻下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中进行面神经监测。
对于该患儿,以下有关肌松药正确的说法是
A:用于成人的肌松药均可用于该患儿,但要调整剂量 B:应用中、短效肌松药 C:与手术医师协商是否使用肌松药 D:因为术中进行面神经监测,不用肌松药为宜 E:可以仅在诱导时使用适量非长效肌松药,以不影响术中面神经监测为宜
某男性患儿,12个月。家长发现患儿发育比其他同龄婴儿慢而就诊。营养发育史:3~4个月能抬头,现12个月不能独坐,不会爬。面部表情呆滞,对逗笑反应较前差。单纯牛乳喂养,未添加辅食。查体:生长发育可,面色苍黄,体重7.5kg,精神反应差,表情淡漠,眼神欠灵活,肢体活动少,呼吸40次/分。全身皮略干燥、粗糙;无明显舌震颤。心肺无明显异常,腹软,肝、脾轻度大,质软。四肢肌张力略低,肌肉略松弛,跟、膝腱反射活跃。实验室检查:WBC4.9×10
/L,N35%,L61%,M4%,RBC1.97×10
/L,Hb69g/L,Hct0.212,PLT90×10
/L,RDW21.2%。网织红细胞3%。尿常规(-),粪常规(-)。
患儿的骨髓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其他细胞系统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A:中性粒细胞体积变小 B:中性粒细胞胞质特异性的颗粒减少,着色呈灰蓝色 C:胞核肿胀,染色质疏松 D:部分分叶核细胞分叶过多 E:可见细胞胞体过大、分叶过多的巨核细胞 F:可见细胞胞体过大、分叶过多的单核细胞 G: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某患儿,女,10岁,2周前曾发热4天、咽痛、全身肌肉痛,后退热,自感无不适,2天来感乏力、胸闷、心口不适、憋气、查体:心音低钝,心律不齐,ECG:5次/分~6次/分室性期前收缩,心率104次/分,两肺(-)。
患儿心脏扩大,她应休息到
A:3~4周 B:6周 C:2个月 D:卧床到心脏恢复正常大小,一般要3~6个月 E:1年患儿5岁,患动脉导管未闭。
患者男,6岁。突起高热入院,查体: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反复抽搐。T40℃,P152次/分,R32次/分,肛门拭子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
患儿应采取的隔离种类为
A:分泌物隔离 B:消化道隔离 C:接触隔离 D:昆虫隔离 E:呼吸道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