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8岁。因“腹部饱胀,纳差”来诊。查体:上腹部触及包块。胃镜:胃体部前壁占位,局灶性黏膜溃疡。大体检查:肿瘤5.8 cmx6.9 cm,切面灰白,灰红色,界限清楚。组织学检查:肿瘤由胖梭形细胞组成,条索状排列,部分呈变性坏死。细胞核分裂象5个/50HPF。
对判断本肿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有指导意义的有
A:发生部位为胃 B:CD117 阳性 C:肿瘤大小 D:核分裂象数目/50HPF E:肿瘤坏死 F:血管数量
患者男,64岁。1个月前出现肛门周围疼痛,肛门左侧皮肤出现发红,肿胀及触痛,偶有黄色分泌物排出。体检:胸膝位9点,距肛门3cm处见一红色乳头状突起,略红肿,压之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排出。直肠指诊:在直肠左壁可扪及一硬结及条索样管状物。
下列哪项检查可明确管状物的分布情况
A:直肠指诊 B:肛门镜 C:碘油瘘管造影 D:血常规检查 E:B超
患者男,57岁。大便性状改变伴便血,进行性消瘦1年余。查体:胸膝位直肠,肛门指检,距离肛缘4cm扪及占据肠壁一周的包块,质硬,中央凹陷,边缘隆起,尚有一定活动度。终止检查指套带有血迹。
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半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曾按"痔疮"处理,病情时好时坏。此类直肠癌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未行肠镜检查 B:未准确叙述病史 C:未做直肠指检 D:未行钡剂灌肠X线检查 E:未行内镜检查
女,28岁,宫内孕39周,第一胎,见红并阵发性腹痛10小时,于上午8时入院。查:宫高35cm,腹围92cm,右枕前,胎心140次/分,宫缩30秒/4~5分,强度中等,肛查宫口开大1cm,S-1。提示:超声提示:胎儿双顶径91cm,股骨长7.0cm,羊水指数10.1cm。骨盆外测量,髂棘间径23cm,髂嵴间径26cm,骶耻外径19cm,坐骨结节间径7.0cm,出口后矢状径8cm,耻骨弓角度900。
提示:人工破膜,前羊水60ml,色清,胎心监护有早期减速,于下午5时病人向下屏气,胎心150次/分,阴道检查:宫口开大9cm,S+3,胎儿矢状缝在右斜径上,小囟在7~8点位处。正确的胎方位诊断是
A:右枕前位 B:右枕后位 C:左枕横位 D:右枕横位 E:左枕前位 F:左枕后位
某男性患者,58岁,大便性状改变伴便血,进行性消瘦1年余。查体:胸膝位直肠、肛门指检,距离肛缘4cm扪及占据肠壁一周的包块,质硬,中央凹陷,边缘隆起,尚有一定活动度。终止检查指套带有血迹。
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半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曾按"痔疮"处理,病情时好时坏。此类直肠癌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未行肠镜检查 B:未准确叙述病史 C:未做直肠指检 D:未行钡剂灌肠X线检查 E:未行内镜检查
某男性患者,58岁,大便性状改变伴便血,进行性消瘦1年余。查体:胸膝位直肠、肛门指检,距离肛缘4cm扪及占据肠壁一周的包块,质硬,中央凹陷,边缘隆起,尚有一定活动度。终止检查指套带有血迹。
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半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曾按"痔疮"处理,病情时好时坏。此类直肠癌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未行肠镜检查 B:未准确叙述病史 C:未做直肠指检 D:未行钡剂灌肠X线检查 E:未行内镜检查
某男性患者,58岁,大便性状改变伴便血,进行性消瘦1年余。查体:胸膝位直肠、肛门指检,距离肛缘4cm扪及占据肠壁一周的包块,质硬,中央凹陷,边缘隆起,尚有一定活动度。终止检查指套带有血迹。
仔细询问病史,患者半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曾按"痔疮"处理,病情时好时坏。此类直肠癌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未行肠镜检查 B:未准确叙述病史 C:未做直肠指检 D:未行钡剂灌肠X线检查 E:未行内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