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出生10 d,因“脐部有分泌物5 d”来诊。查体:脐部可见黏膜中央部有一窦孔,有分泌物。血常规:WBC 15x10/L,淋巴细胞0.6,中性粒细胞0.4。

手术可见脐部及回肠有一通道,约5 cm,光镜下,黏膜均为肠黏膜,另部分肠黏膜可见淋巴细胞浸润,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肠炎 B:脐尿瘘 C:脐囊肿 D:肠溃疡 E:脐肠瘘

 患者男,68岁,主诉发热,咽喉痛,肌肉酸痛。血液一般检查:白细胞计数4.4x10/L,淋巴细胞0.67,中性粒细胞0.29,嗜酸粒细胞0.03,嗜碱粒细胞0.01,红细胞计数5.1x10/L,血小板计数168x10/L。

血液一般检查异常的参数是

A:白细胞计数 B:嗜酸粒细胞分类 C:淋巴细胞分类 D:红细胞计数 E:血小板计数

某男性患者,58岁,声嘶伴咽部不适半年,痰中带血1月。查体:甲状软骨膨大,右上颈部门Ⅱ区)可及大小的2cm×2.5cm质韧固定包块,无压痛。既往否认结核病史。患者行颈部MRI提示肿瘤位于声门上区,并侵及会厌前间隙、左侧咽壁、会厌及甲状软骨,左侧声带固定,口咽及咽部无侵犯,上颈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站,直接喉镜病检提示门上区中分化鳞癌。其他辅助检查未见转移。

该患者术前放疗若采用适形放射治疗或IMRT。关于淋巴结区域照射范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患者同侧Ⅱ区淋巴结阳性,CTV无需包括同侧下颌下淋巴结(即Ⅰ区) B:咽后淋巴结不做预防照射 C:照射范围包括双侧Ⅰ~Ⅴ区淋巴结区域+咽后淋巴结 D:照射范围包括右侧Ⅰ~Ⅴ区淋巴结区域+咽后淋巴结 E:上纵隔区淋巴结也需做预防照射

某女性患者,25岁,无力,面色苍白1个月,伴胸闷,偶尔咳嗽,无痰。查体:左侧腹股沟及双侧腋窝可扪及增大淋巴结,血液检查示轻度贫血。胸CT见纵隔多发淋巴结增大。

纵隔淋巴结增大的判定标准为

A:直径>1cm B:长径>1cm C:短径>1cm D:淋巴结直径>同层面气管直径 E:淋巴结直径>同层面主动脉直径的1/2

某女性患者,25岁,无力,面色苍白1个月,伴胸闷,偶尔咳嗽,无痰。查体:左侧腹股沟及双侧腋窝可扪及增大淋巴结,血液检查示轻度贫血。胸CT见纵隔多发淋巴结增大。

纵隔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为

A:霍奇金病 B:非霍奇金淋巴瘤 C:B细胞淋巴瘤 D:T细胞淋巴瘤 E:NK细胞淋巴瘤

自身输血提供了大量血液的来源,可以有效缓解血液紧张的状况,但对患者总血容量的估计和可采集血液剂量的计算至关重要。

有关血液采集量理论计算公式BL=2BV(HO-Hf)/(HO+Hf)解释不正确的是

A:BL为血液采集量 B:BV为血液采集前患者血容量 C:HO为血液采集前患者血细胞比容值 D:血液采集后期望血细胞比容值一般为0.35 E:Hf为血液采集后期望血细胞比容值

自身输血提供了大量血液的来源,可以有效缓解血液紧张的状况,但对患者总血容量的估计和可采集血液剂量的计算至关重要。

有关血液采集量理论计算公式BL=2BV(HO-Hf)/(HO+Hf)解释正确的是

A:BL为血液采集量 B:BV为血液采集前患者血容量 C:HO为血液采集前患者血细胞比容值 D:血液采集后期望血细胞比容值一般为0.35 E:Hf为血液采集后期望血细胞比容值

某男性患者,26岁,双眼红、痛伴分泌物增多3天就诊。自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异物感,刺痛伴大量水样分泌物,1天后右眼出现相同症状。体征:视力1.2(双眼),结膜充血(+++),近穹隆部明显,睑裂区结膜下见小片状出血,睑结膜乳头增生(+)、滤泡(++),上睑结膜表面见膜性渗出物,剥离后创面少许渗血。角膜透明,荧光素染色下可见散在点状上皮脱失。眼部起病前2天有咽喉肿痛史,耳前淋巴结中度肿大。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进行结膜分泌物涂片染色,最可能见到的细胞类型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多形核白细胞 C:包涵体 D:淋巴细胞 E:肥大细胞

结缔组织可分为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具有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等多种功能。

关于固有结缔组织叙述错误的是

A: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 B:疏松结缔组织特点是纤维排列稀疏,在体内分布广泛 C:网状组织是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的基本组织成分 D:脂肪组织是一种以纤维细胞为其主要成分的结缔组织 E:疏松结缔组织有连接、支持、传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以及防御等功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