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现具有应用价值的指标有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FDP)及膀胱肿瘤抗原(BTA)等。
膀胱肿瘤生长过程中,释放的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有关的是
A:FB/FDP B:NMP22 C:BTA D:端粒酶 E:FDP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现具有应用价值的指标有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FDP)及膀胱肿瘤抗原(BTA)等。
TPA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常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多发性肿瘤。特别对膀胱转移癌的诊断敏感性高。动态观察TPA水平变化,可以检测肿瘤复发及疗效。若治疗过程中TPA持续升高,则提示
A:预后不良 B:肿瘤复发 C:肿瘤转移 D:肿瘤治疗有效 E:疗效不佳
女性,52岁,间歇性肉眼血尿伴有排血块6个月来门诊。B超示双肾未见异常,膀胱内左侧有一约4cmx4cm,低回声团块,B 超诊断:疑似膀胱肿瘤或膀胱内血块
手术标本的病理诊断是移行细胞癌I2级,侵及固有层,若此例作了保留膀胱的手术,术后最适宜的处理是哪一项
A:盆腔放射疗法 B:不做治疗,每3个月做一次膀胱镜检查 C:用顺铂,阿霉素,氨甲蝶呤等做全身化疗 D:抗癌药物或BCG作膀胱内灌注 E:用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做免疫疗法
男,50岁,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1年余。血尿伴有不规则小血块及轻度膀胱刺激征状,不发热,起病以来体重减轻约2.5Kg。CT检查发现膀胱左侧壁有一直径4cm大小广基肿瘤,侵犯膀胱壁几乎达全层,左输尿管上段扩张,提示为膀胱癌。
最有助于膀胱癌诊断的检查是 ( )
A:尿培养 B:IVU C:肾图 D:尿细胞学检查 E:膀胱镜检
患者男,56岁,因“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1年余”来诊。排血尿时伴有不规则小血块及轻度膀胱刺激症状;不发热;发病以来体重减轻约3kg。查体:T36.6℃,BP120/80mmHg。膀胱B型超声:膀胱左侧壁有一直径4cm广基肿瘤,侵犯膀胱壁几乎达全层,左输尿管上段扩张,
该患者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是(提示:膀胱癌。)
A: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 B:膀胱部分切除术 C: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 D: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切除术 E:膀胱内灌注治疗
患者男,56岁,因“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1年余”来诊。排血尿时伴有不规则小血块及轻度膀胱刺激症状;不发热;发病以来体重减轻约3kg。查体:T36.6℃,BP120/80mmHg。膀胱B型超声:膀胱左侧壁有一直径4cm广基肿瘤,侵犯膀胱壁几乎达全层,左输尿管上段扩张,
对位于膀胱三角区的T3期膀胱癌,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是(提示:膀胱癌。)
A:膀胱部分切除术 B: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 C:膀胱全切除,尿流改道 D:放射治疗 E:化学治疗
男性病人,72岁。无痛间歇性血尿2年,反复左肋隙部剧痛3个月。膀胱镜检查膀胱侧壁三角区散在菜花状肿瘤带蒂。左输尿管口喷血。
明确膀胱癌最好的检查方法是
A:尿脱落细胞检查 B:膀胱造影 C:膀胱双合诊 D:膀胱镜检查加活检 E:膀胱区触诊
某女,56岁,间歇性肉眼血尿伴有排血块3个月来门诊。B超示双肾未见异常,膀胱内左侧有一约4.5cm×4cm,低回声团块,B超怀疑膀胱肿瘤。
住院后作膀胱镜检查,见左输尿管口外上方4cm处有一约3cm×3cm×2cm肿物,短蒂、基宽1cm,活检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浸入浅肌层,Ⅱ级,手术方式是
A:膀胱部分切除术 B:化疗药膀胱灌注 C:股动脉插管作动脉内化疗后手术 D:膀胱切开行电烙切除术 E:做包括左输尿管口的膀胱部分切除及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
某女,56岁,间歇性肉眼血尿伴有排血块3个月来门诊。B超示双肾未见异常,膀胱内左侧有一约4.5cm×4cm,低回声团块,B超怀疑膀胱肿瘤。
标本经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Ⅱ级,侵及固有层,该患者已施行保留膀胱的手术,借下的处理是
A:盆腔放射疗法 B:抗癌药物或BCG作膀胱内灌注 C:用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做免疫疗法 D:每3个月做复查一次膀胱镜 E:用顺铂、阿霉素、氨甲蝶呤等做全身化疗
某男,51岁,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1年余。血尿伴有不规则小血块及轻度膀胱刺激症状,不发热,起病以来体重减轻约5Kg。CT检查发现膀胱左侧壁有一直径4cm大小广基肿瘤,侵犯膀胱壁几乎达全层,左输尿管上段扩张,提示为膀胱癌。
最有助于膀胱癌诊断的检查是
A:尿培养 B:IVU C:肾图 D:尿细胞学检查 E:膀胱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