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6个月,因发热、咳嗽4天,伴气促2天来诊。体检:T38.5℃,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周发绀,双肺可闻及少量中、细湿啰音。血象:WBC18×10/L;X线检查:两肺可见散在的斑片状阴影。

对该患儿的护理措施以下哪项不妥

A:置患儿于半卧位 B:室内保持合适的温、湿度 C:面罩给氧 D:必要时吸痰 E:快速补充液体

“蜻蜓点水”的现象是()

A:蜻蜓产卵到水中 B:蜻蜓清洗身体 C:蜻蜓从水中取食 D:蜻蜓在吸水

食品雕刻的蜻蜓的翅膀使用()效果逼真。

A:洋葱 B:大蒜 C:大葱 D:黄瓜

夏天,蜻蜓总是藏在树丛中或在较高的空中飞行,可是有时候它们又成群结队地在低空中上下翻飞,有经验的人一旦见到这种情况便知,天要下雨了,这是因为( )。

A:下雨前天空雨云密布,气压明显变低,蜻蜓只有低空飞行才比较舒服 B:下雨前高空一般风力较大,而低空风力较小,所以蜻蜓喜欢在低空飞行 C:下雨前空气湿度较大,蜻蜓翅膀受潮分量加重,只能选择低空飞行 D:下雨前低空昆虫密集,是蜻蜓觅食的好时机

三种昆虫共18只,它们共有20对翅膀116条腿。其中每只蜘蛛是无翅8条腿,每只蜻蜓是2对翅膀6条腿,蝉是1对翅膀6条腿,问这三种昆虫各有多少( )

A:蜘蛛4只,蜻蜓6只,蝉8只 B:蜘蛛4只,蜻蜓8只,蝉6只 C:蜘蛛6只,蜻蜓8只,蝉4只 D:蜘蛛6只,蜻蜓6只,蝉6只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词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是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他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几十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开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的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飞行》)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3分)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不需要脊髓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蝴蝶效应。他指出,“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__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下列选项对“蝴蝶效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A:蝴蝶扇动翅膀是引起龙卷风的根本原因 B:事物、现象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C:我们只能从昆虫的行为上来把握气候变化的趋势 D: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龙卷风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蝴蝶效应。他指出,“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__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下列选项对“蝴蝶效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A:蝴蝶扇动翅膀是引起龙卷风的根本原因 B:事物、现象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C:我们只能从昆虫的行为上来把握气候变化的趋势 D: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龙卷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