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孕妇,28岁,G
P
。孕31周,从28周开始反复阴道流血,共4次,出血量少于月经量,不伴腹痛。1日来阴道流血如月经量,立即收入院。检查:BP120/84mmHg,P84次/分,子宫软,无宫缩,头位,儿头高浮,胎心144次/分。
以下处理不恰当的是
A:立即卧床休息,密切观察血压及阴道流血情况 B:B型超声确定胎盘位置 C:如阴道有活动性出血,量多,应立即行剖宫产 D:出血量多,阴道填塞纱布止血 E:积极纠正贫血,如阴道流血减少,可尽量维持妊娠至37周
患者,男,75岁,在家里突然昏倒,立即被送入医院,诊断为脑血管意外。其妻子告诉护士,他在发病前,一直自服降压药控制高血压。
患者逐渐恢复,为鼓励其自己进食,护士应采用的护理措施是
A:协助把筷子和盛食物的餐具放到患者手里 B:建议其妻子帮助喂饭,以协助患者进食 C:将食物和餐具放在方便患者自己拿取的小餐桌上 D:给患者充足的时间,让他自己慢慢进食 E:先给患者喂饭,剩余一部分让患者自己进食
患者,女性,63岁,用煤火做饭后,感觉头晕,乏力伴恶心,呕吐,随即卧床休息。家属回家后发现其躺在卧室地上,呼之不醒,立即到急诊。查生命体征正常,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口唇,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双肺未闻及湿啰音。
护士协助对其进行抢救时,应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松解衣服 B:遵医嘱用止痛药 C:保持呼吸道通畅 D:高流量给氧 E:立即将患者搬到室外空气新鲜处
一患者被人搀扶着步入医院,接诊护士看见其面色发绀,口唇呈黑紫色,呼吸困难,询问病史得知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
需立即对其进行的处理是
A:为患者挂号 B:不作处理,等待医生到来 C:鼻导管吸氧 D:电击除颤 E:人工呼吸
某男性患者,49岁,平素不喜交际,遇事多虑少言,近3年来每遇心情不畅即出现腹痛肠鸣,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近半年来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增多,脘腹胀闷,纳差,倦怠,下腹有重坠感,时肛门脱出。舌质淡苔白,脉细。
该患者在辨为泄泻中气下陷时,应抓哪些主症
A:多于情绪刺激时发作 B: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 C:脘腹胀闷 D:纳差 E:倦怠 F:脱肛 G:下腹重坠 H:脉细弱
安检人员应尊重旅客的风俗习惯,对旅客的穿戴打扮(),遇事不围观。
A:不评头论足 B:不取笑 C:不理睬 D:不询问
①现今有关匈奴的历史知识,存在着许多疑问、猜测和误解,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关于匈奴的西迁。东汉中期漠北的北匈奴被鲜卑击破之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似乎就再也没有以高级政治体的形式在中国史籍中出现,原北匈奴的力量中只在西域仍有零星出现。《后汉书》说“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已经指出了在北匈奴的政权破灭后,原匈奴民族被新的统治民族——鲜卑族所吸收的事实。但是,当18世纪中期的法国东方学家德经得知中国历史上有个匈奴时,就立即联想到西方历史上的匈人,二者名称上的近似使他相信匈人就是西迁后的匈奴。他的联想经著名历史学家吉本写入《罗马帝国衰亡史》后,竞成为一种流行观点。然而,从北匈奴破灭到匈人出现在拜占庭的东方诸省,其间有二百多年年代学上的断裂。为弥补这种断裂,西方一些学者把许多不相干的历史事实联系到一起,为匈奴西迁编织了年代上的和空间上的迁徙历史。当然,这些编织大都是牵强附会、缺乏可靠依据的,早就被现代学者所否定,除非出现进一步的证据。把匈奴与匈人联系起来的尝试不属于历史学家的工作,这在当今的欧亚学中几乎已经成为共识。有趣的是,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对这个说法信为确论,津津乐道。这个现象本身,足以说明匈奴历史中存在着许多非历史的内容。
②但要正确解读匈奴的历史也非一件易事,因为匈奴人没有留下任何直接的文字资料。记录匈奴历史的文献资料全都是由对匈奴持敌对态度的汉朝官员用汉文写下来的。汉文史料提供了描摹匈奴历史轮廓唯一的依据,而教科书中有关匈奴的叙述都来自这些依据。汉文史料以可靠性高而著称,但关于匈奴民族和匈奴国家的起源、发展、衰落与去向,仍然存在着大片大片的空白。匈奴不像突厥那样与中国文明囤以外的波斯文明和罗马文明发生深刻碰撞,也没有像突厥那样,由突厥人自己、也由周边的定居文明国家(如唐朝和波斯)留下了许多反映突厥人相貌的雕塑和绘画。就欧亚大陆的历史来说,匈奴帝国是在以连绵草原为主要地理特征的中央欧亚出现的第一个骑马游牧民族建立的大型帝国,其幅员之辽阔,足以与同时代任何一个定居王朝相比。但是,我们无法知道匈奴人是何时成为游牧民的,更无法知道他们是怎样以及向谁学到了建立庞大国家组织所需要的政治技术。现在学术界越来越相信,作为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形态的游牧,要比农业和定居社会的出现晚得多。游牧的基本要素是马的驯化和骑乘,这种技术到底是从南俄草原上兴起从而逐渐传播到东部的蒙古草原上的,还是多元起源、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到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作为草原政治体高级形态的匈奴帝国的出现,绝不是像它在史料中所呈现出来的那样突如其来。
③在匈奴帝国崛起以前,中西史料中都记录了欧亚草原上某些游牧集团或准游牧的民族力量,比如希罗多德所记录的斯基泰人,以及中国先秦史籍中的戎、狄,但把他们看成匈奴帝国的前奏,还需要有更直接和可靠的证据。对此传统文献也显得无能为力,后起的考古学相对有了用武之地。近代以来,考古学家们在华北、西北、蒙古高原及西伯利亚等地区的工作,为解读匈奴文化的源流,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证据和线索。
④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前苏联、日本、中国和蒙古等国的考古学家,在中央欧亚的广大范围内,特别是在东起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西至里海和高加索的内亚地区,发现了大量与匈奴文化可能相关的一些古老文化,如那些极有特色的饰牌、短剑和匕首、鳆等青铜器。这类以动物图案为主要特征的青铜器的广泛分布,显示了在一个极为辽阔的空间内存在着某种共有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而这种青铜文化持续的时间早于并涵盖了匈奴,因此可以认为匈奴民族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匈奴帝国是某种历史悠久又分布广泛的古老文化的产物。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2期,有删节)
下列不属于“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对这个说法信为确论”一句中的“这个说法”的一项是( )。
A:当18世纪中期的法国东方学家德经得知中国历史上有个匈奴时,就立即联想到西方历史上的匈人,二者名称上的近似使他相信匈人就是西迁后的匈奴 B:法国东方学家德经的联想经著名历史学家吉本写入《罗马帝国衰亡史》后,竞成为一种流行观点 C:西方一些学者把许多不相干的历史事实联系到一起,从年代上和空间上编织匈奴西迁的历史,大都是牵强附会、缺乏可靠依据的 D:把匈奴与匈人联系起来
①现今有关匈奴的历史知识,存在着许多疑问、猜测和误解,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关于匈奴的西迁。东汉中期漠北的北匈奴被鲜卑击破之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似乎就再也没有以高级政治体的形式在中国史籍中出现,原北匈奴的力量中只在西域仍有零星出现。《后汉书》说“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已经指出了在北匈奴的政权破灭后,原匈奴民族被新的统治民族——鲜卑族所吸收的事实。但是,当18世纪中期的法国东方学家德经得知中国历史上有个匈奴时,就立即联想到西方历史上的匈人,二者名称上的近似使他相信匈人就是西迁后的匈奴。他的联想经著名历史学家吉本写入《罗马帝国衰亡史》后,竞成为一种流行观点。然而,从北匈奴破灭到匈人出现在拜占庭的东方诸省,其间有二百多年年代学上的断裂。为弥补这种断裂,西方一些学者把许多不相干的历史事实联系到一起,为匈奴西迁编织了年代上的和空间上的迁徙历史。当然,这些编织大都是牵强附会、缺乏可靠依据的,早就被现代学者所否定,除非出现进一步的证据。把匈奴与匈人联系起来的尝试不属于历史学家的工作,这在当今的欧亚学中几乎已经成为共识。有趣的是,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对这个说法信为确论,津津乐道。这个现象本身,足以说明匈奴历史中存在着许多非历史的内容。
②但要正确解读匈奴的历史也非一件易事,因为匈奴人没有留下任何直接的文字资料。记录匈奴历史的文献资料全都是由对匈奴持敌对态度的汉朝官员用汉文写下来的。汉文史料提供了描摹匈奴历史轮廓唯一的依据,而教科书中有关匈奴的叙述都来自这些依据。汉文史料以可靠性高而著称,但关于匈奴民族和匈奴国家的起源、发展、衰落与去向,仍然存在着大片大片的空白。匈奴不像突厥那样与中国文明囤以外的波斯文明和罗马文明发生深刻碰撞,也没有像突厥那样,由突厥人自己、也由周边的定居文明国家(如唐朝和波斯)留下了许多反映突厥人相貌的雕塑和绘画。就欧亚大陆的历史来说,匈奴帝国是在以连绵草原为主要地理特征的中央欧亚出现的第一个骑马游牧民族建立的大型帝国,其幅员之辽阔,足以与同时代任何一个定居王朝相比。但是,我们无法知道匈奴人是何时成为游牧民的,更无法知道他们是怎样以及向谁学到了建立庞大国家组织所需要的政治技术。现在学术界越来越相信,作为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形态的游牧,要比农业和定居社会的出现晚得多。游牧的基本要素是马的驯化和骑乘,这种技术到底是从南俄草原上兴起从而逐渐传播到东部的蒙古草原上的,还是多元起源、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到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作为草原政治体高级形态的匈奴帝国的出现,绝不是像它在史料中所呈现出来的那样突如其来。
③在匈奴帝国崛起以前,中西史料中都记录了欧亚草原上某些游牧集团或准游牧的民族力量,比如希罗多德所记录的斯基泰人,以及中国先秦史籍中的戎、狄,但把他们看成匈奴帝国的前奏,还需要有更直接和可靠的证据。对此传统文献也显得无能为力,后起的考古学相对有了用武之地。近代以来,考古学家们在华北、西北、蒙古高原及西伯利亚等地区的工作,为解读匈奴文化的源流,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证据和线索。
④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前苏联、日本、中国和蒙古等国的考古学家,在中央欧亚的广大范围内,特别是在东起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西至里海和高加索的内亚地区,发现了大量与匈奴文化可能相关的一些古老文化,如那些极有特色的饰牌、短剑和匕首、鳆等青铜器。这类以动物图案为主要特征的青铜器的广泛分布,显示了在一个极为辽阔的空间内存在着某种共有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而这种青铜文化持续的时间早于并涵盖了匈奴,因此可以认为匈奴民族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匈奴帝国是某种历史悠久又分布广泛的古老文化的产物。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12期,有删节)
下列不属于“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对这个说法信为确论”一句中的“这个说法”的一项是( )。
A:当18世纪中期的法国东方学家德经得知中国历史上有个匈奴时,就立即联想到西方历史上的匈人,二者名称上的近似使他相信匈人就是西迁后的匈奴 B:法国东方学家德经的联想经著名历史学家吉本写入《罗马帝国衰亡史》后,竞成为一种流行观点 C:西方一些学者把许多不相干的历史事实联系到一起,从年代上和空间上编织匈奴西迁的历史,大都是牵强附会、缺乏可靠依据的 D:把匈奴与匈人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