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2007年至2015年度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23250万元(其中,股本总额为5000万股,每股面值为1元;资本公积为15000万元;盈余公积为30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250万元)。2007年度实现净利润200万元,按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股本与资本公积项目未发生变化。①2008年3月1日,甲公司董事会提出如下预案:分配现金股利150万元;以2007年12月31日的股本总额为基数,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转增股本,每10股转增2股,计1000万股。②2008年5月5日,甲公司召开股__会,审议批准了董事会提出的预案。③2008年6月10日,甲公司办妥了上述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有关手续。 (2)2008年,甲公司发生净亏损1571万元。 (3)2009年至2014年,甲公司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00万元,150万元,200万元,250万元,300万元和300万元。假定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4)2015年5月9日,甲公司股__会决定以法定盈余公积弥补2014年12月31日账面累计未弥补亏损。假定:2008年发生的亏损可用以后连续5个会计年度内实现的税前利润弥补。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第(1)-(5)小题。(答案中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根据资料(1),下列会计处理中正确的是( )。
A:甲公司2008年3月1日应确认应付股利 B:甲公司2008年3月1日应调增股本1000万股 C:甲公司2008年5月5日应根据股__会审议批准的现金股利分配方案进行会计处理 D:甲公司2008年5月5日应编制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会计分录
丙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提供运输劳务的营业税税率为3%,转让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的营业税税率为5%。不考虑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丙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甲产品,兼营运输劳务。该企业对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原材料账户2012年1月1日余额为408万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2012年1月1日借方余额为8万元。 2012年度丙公司发生下列有关经济业务: (1)销售甲产品一批,该批产品的成本为320万元,不含税货款为800万元,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额为136万元,产品已经发出,提货单已经交给买方,货款及增值税尚未收到; (2)上述产品销售业务中,买方用银行存款支付了购买价款200万元和增值税额,余款则开具了一张面值600万元,期限为4个月的不带息商业承兑汇票; (3)购入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材料价款为400万元,增值税为68万元,材料已经验收入库,企业开出商业承兑汇票支付,该批材料计划成本390万元; (4)商业承兑汇票到期后,以银行存款支付该款项468万元; (5)发出材料计划成本600万元。其中生产产品领用原材料计划成本400万元,车间管理部门领用材料计划成本160万元,企业管理部门耗用材料计划成本40万元。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并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6)用银行存款 购买建筑材料一批用于建造办公楼,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80万元,增值税为13.6万元,并支付运杂费2.4万元,款项已支付; (7)转让一项专利权,取得转让价款70万元存入银行,该专利权的账面余额为60万元,累计摊销为10万元; (8)本年提供运输劳务收入160万元存入银行,假定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不包括工资)80万元,均用银行存款支付; (9)分配并用银行存款发放职工工资800万元,其中:生产工人工资400万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160万元,从事运输劳务的人员工资40万元,企业管理人员工资160万元,在建工程工人工资40万元; (10)转让一项不动产,取得转让收入70万元。该不动产原值为80万元,已提折旧40万元,转让时支付清理费用5万元; (11)用银行存款购入不需安装的设备一台,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不含税价款为80万元,根据税法规定,购进该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抵扣,设备已交付使用; (12)从银行取得一笔长期借款400万元存入银行(不考虑利息的计提); (13)计提坏账准备8万元;计提固定资产折旧200万元,其中计入制造费用的折旧为140万元,计入管理费用的折旧为60万元; (14)管理用无形资产摊销20万元,用银行存款支付销售费用25万元;用银行存款缴纳当期增值税30万元,所得税48万元,营业税9万元; (15)计算并确认本年应交所得税(不考虑纳税调整事项)。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回答第(1)~(5)题。
根据业务(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业务(1)丙公司应确认的收入为800万 B:业务(2)丙公司应确认的应收票据为600万 C:业务(3)材料入库前,先计入"在途物资"科目 D:业务(3)材料入库时,应确认的成本差异为节约差10万元
2013年江苏固定资产投资追月累计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1)2013年第一季度,江苏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额逐月减少(2)2012年江苏第二产业固定投资额完成多于第三产业 (3)2013年下半年,江苏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半年多886亿元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Poisson分布下侧累计概率与上侧累计概率的关系是()
A:下侧累计概率大于上侧累计概率 B:上侧累计概率大于下侧累计概率 C:上下侧累计概率之和等于1 D:上下侧累计概率之和大于1 E:上下侧累计概率之和小于1
2011年12月份,全国共销售彩票224.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8%。其中,福利彩票机构销售128.68亿元,同比增长25.7%;体育彩票机构销售96.12亿元,同比增长38.2%。
1—12月累计,全国共销售彩票2215.82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福利彩票机构销售1277.97亿元。同比增长32.0%;体育彩票机构销售937.85亿元,同比增长35.0%。
12月份,乐透数字型彩票销售150.19亿元,同比增长38.8%;网点即开型彩票销售37.43亿元,同比增长9.7%;中福在线即开型彩票销售16.83亿元,同比增长36.5%;竞猜型彩票销售20.35亿元,同比增长18.2%。
1—12月累计,乐透数字型彩票销售1427.57亿元,同比增长28.3%;网点即开型彩票销售400.06亿元,同比增长29.5%;中福在线即开型彩票销售170.14亿元,同比增长82.5%;竞猜型彩票销售218.05亿元,同比增长48.0%。
12月份,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31个省份彩票销售量均出现增长。其中,江苏、山东、广东、河南和辽宁增加额较多,同比分别增加11.17亿元、5.48亿元、5.04亿元、2.89亿元和2.69亿元。
1—12月累计,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国31个省份彩票销售量均出现增长。其中,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和河南增加额较多,同比分别增加93.96亿元、61.29亿元、46.78亿元、27.27亿元和23.41亿元。
能够从上述材料中推出的是()
A:2011年1—12月累计彩票销售量大于12月的10倍 B:2011年1—12月累计,福利彩票机构销售量占比高于上年同期 C:2011年12月,网点即开型彩票销售量占当月彩票销售量的15% D:2011年12月辽宁彩票销售量增加额大于1—12月累计的10%
南京:江苏( )
A:石家庄:河北 B:渤海:中国 C:泰州:江苏 D:秦岭:淮河
2013年江苏固定资产投资追月累计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1)2013年第一季度,江苏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额逐月减少(2)2012年江苏第二产业固定投资额完成多于第三产业 (3)2013年下半年,江苏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半年多886亿元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2006年全国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331家,比上年增加6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全国分布广泛,但地区分布不均,四川、山西、黑龙江、广西、福建等地较多,分别为136、99、96、94、83家,边远省份数量较少,如海南仅有1家,云南、西藏、青海各2家。
截至2006年年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128家,占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的9.6%。其中,陕西省最多,有11家,占本省中心总数的23.4%;辽宁、山东、江苏三地各有9家,并列位居第二,分别占本省中心总数的25%、13.6%、17%。
2006年,根据对123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调查,其在岗职工总数为16927人。其中,35岁以下有7025人,占总人数的41.5%,比上年略有增加,35—50岁有7708人,占总人数的45.5%,比上年有所减少;50岁以上在岗职工所占比例与上年基本一致。
在16927名在岗职工中,有8299人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学历,占总数的49.0%。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为429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数为5114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在岗职工占55.6%。
以下省份按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辽宁 山东 江苏 B:江苏 陕西 辽宁 C:辽宁 陕西 广西 D:陕西 山东 江苏
2006年全国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331家,比上年增加6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全国分布广泛,但地区分布不均,四川、山西、黑龙江、广西、福建等地较多,分别为136,99,96,94,83家。边远省份数量较少,如海南省仅有1家。云南、西藏、青海各2家。
截止2006年底,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128家,占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总数的9.6%,其中,陕西省最多,有11家,占本省中心总数的23.4%。辽宁、山东、江苏三地各有9家,并列位居第二,分别占本省中心总数的25%,13.6%,17%。
2006年,根据对123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调查,其在岗职工总数为16927人。其中,35岁以下有7025人,占总人数的41.5%。比上年略有增加;35-50岁有7708人,占总人数的45.5%,比上年有所减少;50岁以上在岗职工所占比例与上年基本一致。
在16927名在岗职工中,有8299人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学历,占总数的49.0%。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为429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数为5114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在岗职工占55.6%。
以下省份按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辽宁,山东,江苏 B:江苏,陕西,辽宁 C:辽宁,陕西,广西 D:陕西,山东,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