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一项是因为中微子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A:1988年发现两种中微子 B:1995年发现第三种中微子 C:2002年证明三种中微子相互转变 D:以上均是

自然界中微观客体一般指空间尺寸小于10-6厘米,质量小于10-15克的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物质层次。微观粒子在极其微小的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现象,一般称为微观现象。微观粒子和微观现象总称微观世界。微观世界的运动服从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所反映的规律。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什么是微观客体 B:微观客体由哪些组成 C:什么是微观现象 D:什么是微观世界

  最近,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有足够的实验证据说明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这一发现引起广泛关注。来自24个国家的350多名高能物理学家云集日本中部岐阜县的小镇神冈町,希望亲眼目睹实验过程。美国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谢尔登格拉休指出:“这是最近几十年来量子物理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科学家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一成果呢这是因为它关系到人类所在的宇宙将如何演变。对此,科学家目前认同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宇宙将像现在这样永远膨胀下去,另一种情况是它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发生收缩。哪一种情况会发生,取决于宇宙的总质量。如果总质量小于某个临界值,宇宙自身的引力就不足够大,前者将会发生;反之后者将会发生。虽然单个中微子的质量微不足道,但由于宇宙中它的数量极其巨大,如果它具有静止质量,其总质量会非常惊人,影响到宇宙总质量与临界质量的对比关系,即决定宇宙是膨胀还是收缩。
  在微观世界中,中微子一直是一个无所不在而又不可捉摸的过客。中微子产生的途径有很多,如恒星内部的核反应,超新星的爆发,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的撞击,以至于地球上岩石等各种物质的衰变等。尽管大多数科学家承认它可能是构成我们所在宇宙中最常见的粒子之一,但由于它穿透力极强,而且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它是基本粒子中人类所知最少的一种。
  来自日本和美国的约120名研究人员在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的领导下参与了对中微子的研究。他们在神冈町地下1千米深处废弃的锌矿坑中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水池,装有5万吨水,周围旋转1.3万个光电倍增管探测器。当中微子通过这个水槽时,由于水中氢原子核的数目极其巨大,两者发生撞击的几率相当高。碰撞时产生的光子被周围的光电倍增管捕获、放大,并通过转换器变成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供科学家们分析。
  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中微子有3种形态:电子中微子、μ(缪子)中微子和τ (陶子)中微子;其中只有前两者能够被观测到。研究人员在6月1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535天的观测中捕获了256个从大气层进入水槽的缪子中微子,只有理论值的60%;在实验地的大气层中产生、穿过地球来到观测装置的中微子有139个,只剩下理论值的一半。他们据此推断,中微子在通过大气和穿过地球时,一部分发生了振荡现象,即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变为检测不到的陶子中微子。根据量子物理的法则,粒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只有在其具有静止质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其结论不言而喻: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
  简而言之,中微子的质量问题不仅在天体物理领域,而且,在量子物理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一问题的澄清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取得的一个突破。

根据文意,不属于对中微子的性质的论述的一项是()。

A:中微子穿透力极强 B:中微子几乎不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 C: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 D:中微子是基本粒子中人类所知最少的一种

  最近,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有足够的实验证据说明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这一发现引起广泛关注。来自24个国家的350多名高能物理学家云集日本中部岐阜县的小镇神冈町,希望亲眼目睹实验过程。美国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谢尔登格拉休指出:“这是最近几十年来量子物理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科学家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一成果呢这是因为它关系到人类所在的宇宙将如何演变。对此,科学家目前认同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宇宙将像现在这样永远膨胀下去,另一种情况是它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发生收缩。哪一种情况会发生,取决于宇宙的总质量。如果总质量小于某个临界值,宇宙自身的引力就不足够大,前者将会发生;反之后者将会发生。虽然单个中微子的质量微不足道,但由于宇宙中它的数量极其巨大,如果它具有静止质量,其总质量会非常惊人,影响到宇宙总质量与临界质量的对比关系,即决定宇宙是膨胀还是收缩。
  在微观世界中,中微子一直是一个无所不在而又不可捉摸的过客。中微子产生的途径有很多,如恒星内部的核反应,超新星的爆发,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的撞击,以至于地球上岩石等各种物质的衰变等。尽管大多数科学家承认它可能是构成我们所在宇宙中最常见的粒子之一,但由于它穿透力极强,而且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它是基本粒子中人类所知最少的一种。
  来自日本和美国的约120名研究人员在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的领导下参与了对中微子的研究。他们在神冈町地下1千米深处废弃的锌矿坑中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水池,装有5万吨水,周围旋转1.3万个光电倍增管探测器。当中微子通过这个水槽时,由于水中氢原子核的数目极其巨大,两者发生撞击的几率相当高。碰撞时产生的光子被周围的光电倍增管捕获、放大,并通过转换器变成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供科学家们分析。
  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中微子有3种形态:电子中微子、μ(缪子)中微子和τ (陶子)中微子;其中只有前两者能够被观测到。研究人员在6月1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535天的观测中捕获了256个从大气层进入水槽的缪子中微子,只有理论值的60%;在实验地的大气层中产生、穿过地球来到观测装置的中微子有139个,只剩下理论值的一半。他们据此推断,中微子在通过大气和穿过地球时,一部分发生了振荡现象,即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变为检测不到的陶子中微子。根据量子物理的法则,粒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只有在其具有静止质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其结论不言而喻: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
  简而言之,中微子的质量问题不仅在天体物理领域,而且,在量子物理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一问题的澄清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取得的一个突破。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称发现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是“几十年来量子物理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因为过去一直认为中微子是无所不在而又不可捉摸的过客 B:目前,科学界一致认为中微子的存在影响着宇宙的未来 C:经过实验,科学家发现有些缪子中微子穿过大气层和地球时转换为陶子中微子 D:科学家们认为宇宙现在正在膨胀,以后还会收缩

  最近,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有足够的实验证据说明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这一发现引起广泛关注。来自24个国家的350多名高能物理学家云集日本中部岐阜县的小镇神冈町,希望亲眼目睹实验过程。美国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谢尔登格拉休指出:“这是最近几十年来量子物理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科学家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一成果呢这是因为它关系到人类所在的宇宙将如何演变。对此,科学家目前认同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宇宙将像现在这样永远膨胀下去,另一种情况是它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发生收缩。哪一种情况会发生,取决于宇宙的总质量。如果总质量小于某个临界值,宇宙自身的引力就不足够大,前者将会发生;反之后者将会发生。虽然单个中微子的质量微不足道,但由于宇宙中它的数量极其巨大,如果它具有静止质量,其总质量会非常惊人,影响到宇宙总质量与临界质量的对比关系,即决定宇宙是膨胀还是收缩。
  在微观世界中,中微子一直是一个无所不在而又不可捉摸的过客。中微子产生的途径有很多,如恒星内部的核反应,超新星的爆发,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的撞击,以至于地球上岩石等各种物质的衰变等。尽管大多数科学家承认它可能是构成我们所在宇宙中最常见的粒子之一,但由于它穿透力极强,而且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它是基本粒子中人类所知最少的一种。
  来自日本和美国的约120名研究人员在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的领导下参与了对中微子的研究。他们在神冈町地下1千米深处废弃的锌矿坑中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水池,装有5万吨水,周围旋转1.3万个光电倍增管探测器。当中微子通过这个水槽时,由于水中氢原子核的数目极其巨大,两者发生撞击的几率相当高。碰撞时产生的光子被周围的光电倍增管捕获、放大,并通过转换器变成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供科学家们分析。
  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中微子有3种形态:电子中微子、μ(缪子)中微子和τ (陶子)中微子;其中只有前两者能够被观测到。研究人员在6月1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535天的观测中捕获了256个从大气层进入水槽的缪子中微子,只有理论值的60%;在实验地的大气层中产生、穿过地球来到观测装置的中微子有139个,只剩下理论值的一半。他们据此推断,中微子在通过大气和穿过地球时,一部分发生了振荡现象,即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变为检测不到的陶子中微子。根据量子物理的法则,粒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只有在其具有静止质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其结论不言而喻: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
  简而言之,中微子的质量问题不仅在天体物理领域,而且,在量子物理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一问题的澄清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取得的一个突破。

对科学家断言“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的依据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捕获了256个从大气层进入水槽的缪子中微子 B:科学家们捕获了139个从地球背面产生、穿过地球的中微子 C:科学家们发现中微子在穿过大气层和地球时发生了形态转换 D:科学家们发现捕获的中微子是理论值的一部分

  最近,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有足够的实验证据说明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这一发现引起广泛关注。来自24个国家的350多名高能物理学家云集日本中部岐阜县的小镇神冈町,希望亲眼目睹实验过程。美国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谢尔登格拉休指出:“这是最近几十年来量子物理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科学家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一成果呢这是因为它关系到人类所在的宇宙将如何演变。对此,科学家目前认同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宇宙将像现在这样永远膨胀下去,另一种情况是它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发生收缩。哪一种情况会发生,取决于宇宙的总质量。如果总质量小于某个临界值,宇宙自身的引力就不足够大,前者将会发生;反之后者将会发生。虽然单个中微子的质量微不足道,但由于宇宙中它的数量极其巨大,如果它具有静止质量,其总质量会非常惊人,影响到宇宙总质量与临界质量的对比关系,即决定宇宙是膨胀还是收缩。
  在微观世界中,中微子一直是一个无所不在而又不可捉摸的过客。中微子产生的途径有很多,如恒星内部的核反应,超新星的爆发,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的撞击,以至于地球上岩石等各种物质的衰变等。尽管大多数科学家承认它可能是构成我们所在宇宙中最常见的粒子之一,但由于它穿透力极强,而且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它是基本粒子中人类所知最少的一种。
  来自日本和美国的约120名研究人员在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的领导下参与了对中微子的研究。他们在神冈町地下1千米深处废弃的锌矿坑中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水池,装有5万吨水,周围旋转1.3万个光电倍增管探测器。当中微子通过这个水槽时,由于水中氢原子核的数目极其巨大,两者发生撞击的几率相当高。碰撞时产生的光子被周围的光电倍增管捕获、放大,并通过转换器变成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供科学家们分析。
  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中微子有3种形态:电子中微子、μ(缪子)中微子和τ (陶子)中微子;其中只有前两者能够被观测到。研究人员在6月1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535天的观测中捕获了256个从大气层进入水槽的缪子中微子,只有理论值的60%;在实验地的大气层中产生、穿过地球来到观测装置的中微子有139个,只剩下理论值的一半。他们据此推断,中微子在通过大气和穿过地球时,一部分发生了振荡现象,即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变为检测不到的陶子中微子。根据量子物理的法则,粒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只有在其具有静止质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其结论不言而喻: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
  简而言之,中微子的质量问题不仅在天体物理领域,而且,在量子物理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一问题的澄清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取得的一个突破。

最适宜作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A:宇宙的未来取决于中微子 B:决定宇宙胖瘦的是中微子质量 C:中微子不再是神秘的过客 D:宇宙如何演变――请问中徽子

中微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在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由于没有质量并且不带电荷,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这使得中微子的运动轨迹不会发生改变。那些来自遥远宇宙、来自黑洞边缘或者来自宇宙线发源地的中微子,可以告诉人类那些“源”在哪里,甚至可以让我们一探黑洞的究竟。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A:令人惊喜的存在 B:特立独行的中微子 C:中微子:宇宙的使者 D:触不可及:“隐形”的中微子

由于太阳内部是不透明的,通常我们只能认识太阳的表面。是否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直接认识太阳的内部,这无疑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大家知道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中心的热核聚变,主要过程是氢原子核(质子)在高温、__下聚变成氦的反应,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副产品是“中微子”。根据太阳的能量的输出及其中心温度,可以从理论上推算出太阳中微子的流量。
中微子的一个很特别的性质是其穿透力极强,也就是说,它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①在太阳中产生了中微子,②它也受到大量物质的包围,③它不会受到任何阻碍而直接跑出太阳表面。④,天文学家曾指望通过对太阳中微子的探测来得到太阳内部的信息。
从70年代开始,人们就进行了极其困难的中微子的实验,而观测到中微子的流量只有理论预言的1/3,这就是著名的“太阳中微子之谜”。这个不一致的根源目前仍不清楚。解决这个问题原则上只有两个途径:或是对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理论做修正,或是对太阳模型与恒星演化理论做修正。由于中微子观测的困难,人们希望通过它来探测太阳内部的想法至今无法实现。
对文中“中微子的一个很特别的性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太阳中微子的流量与太阳的能量输出及其中心温度有关 B:中微子的穿透力极强 C:中微子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D:中微子会不受任何阻碍直接跑出太阳表面

由于太阳内部是不透明的,通常我们只能认识太阳的表面。是否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直接认识太阳的内部,这无疑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大家知道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中心的热核聚变,主要过程是氢原子核(质子)在高温、__下聚变成氦的反应,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副产品是“中微子”。根据太阳的能量的输出及其中心温度,可以从理论上推算出太阳中微子的流量。
中微子的一个很特别的性质是其穿透力极强,也就是说,它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①在太阳中产生了中微子,②它也受到大量物质的包围,③它不会受到任何阻碍而直接跑出太阳表面。④,天文学家曾指望通过对太阳中微子的探测来得到太阳内部的信息。
从70年代开始,人们就进行了极其困难的中微子的实验,而观测到中微子的流量只有理论预言的1/3,这就是著名的“太阳中微子之谜”。这个不一致的根源目前仍不清楚。解决这个问题原则上只有两个途径:或是对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理论做修正,或是对太阳模型与恒星演化理论做修正。由于中微子观测的困难,人们希望通过它来探测太阳内部的想法至今无法实现。
天文学家曾指望通过对太阳中微子而不是其他物质的探测来得到太阳内部的信息,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微子是太阳热核聚变的一个重要副产品 B: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中心的热核聚变 C:根据太阳的能量输出及其中心温度,可以从理论上推算出太阳中微子的流量 D:如果在太阳中心产生一个中微子,它不会受到任何阻碍而直接跑出太阳表面

由于太阳内部是不透明的,通常我们只能认识太阳的表面。是否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直接认识太阳的内部,这无疑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大家知道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中心的热核聚变,主要过程是氢原子核(质子)在高温、__下聚变成氦的反应,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副产品是“中微子”。根据太阳的能量的输出及其中心温度,可以从理论上推算出太阳中微子的流量。
中微子的一个很特别的性质是其穿透力极强,也就是说,它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①在太阳中产生了中微子,②它也受到大量物质的包围,③它不会受到任何阻碍而直接跑出太阳表面。④,天文学家曾指望通过对太阳中微子的探测来得到太阳内部的信息。
从70年代开始,人们就进行了极其困难的中微子的实验,而观测到中微子的流量只有理论预言的1/3,这就是著名的“太阳中微子之谜”。这个不一致的根源目前仍不清楚。解决这个问题原则上只有两个途径:或是对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理论做修正,或是对太阳模型与恒星演化理论做修正。由于中微子观测的困难,人们希望通过它来探测太阳内部的想法至今无法实现。
“太阳中微子之谜”指的是( )。

A:中微子的一个很特别的性质 B:中微子的探测极为困难 C:观测到的中微子流量只有理论预言的1/3 D:通过中微子来探测太阳内部的想法至今无法实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