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前,“苏联工业总产品中大约有70%是资本货物(再投资),30%是消费品;而在美国,这一比例大致相反”。材料最能说明()
A:苏联道路客观上有利于工业 B: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 C:美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及苏联 D:美国的再投资资本严重不足
1975年,美国驻苏大使在发给华盛顿的外交信函《文化展示:流行音乐组》中建议,应该优先考虑像麦克林《美国派》之类的摇滚音乐或米歇尔的乡村音乐《巴黎自由人》……尽管这将是一场全新的苏联之旅,相信进行尝试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反映了()
A:美国“冷战”手段的多样性 B:文化传播取代了政治斗争 C: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D:世界文化中心的转移
1975年1月,美国驻苏大使在发给华盛顿的外交信函《文化展示:流行音乐组》中建议,应该优先考虑像麦克林《美国派》之类的摇滚乐或米歇尔的乡村音乐《巴黎自由人》……尽管这将是一场全新的苏联之旅,相信进行尝试的时机成熟。这反映了()
A:世界文化中心的转移趋势 B:美国冷战手段的多样性 C:文化传播取代了政治斗争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其中“欧洲发生的变化”是指()
A: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C:西欧国家开始走向一体化 D: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赶上美国
史料的解读是运用史料的重要基础。表2为美国、苏联国防开支表(单位:10亿美元)。对表2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美苏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B:苏联取得与美国平等地位 C:美国军费开支总是多于苏联 D:美苏争霸中美国始终处于攻势
美国曾经是引发了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但也曾为中东和平做出过努力,由此可见美国制定海外战略的实质是()
A:改变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B:维护美国在海外利益和国际地位 C: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 D:稳定资本主义,打击共产主义
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
A:苏联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B:美苏互有攻守 C:美国采取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D: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知识界掀起一股苏联热,处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甚至有人要求“向俄国人学习”。这反映了()。
A:苏联计划经济成效显著影响巨大 B:西方急需苏联援助摆脱经济危机 C:西方主张学习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D:苏联打败德国影响美苏外交关系
__最早提出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存在中间地带的观点是在 ( )
A:1946年同美国记者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的 B:1974年在会见卡翁达时提出的 C:1945年在党的七大中提出的 D: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