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发生火灾的原因有()。
A:维修时绝缘受损、线圈受潮绝缘降低,遇过电压时绝缘被击穿 B:超负荷运行温度升高、绝缘烧坏 C:三相绕组在运行中缺相,引起线圈过热燃烧 D:转子的电刷火花、轴承磨损发热、转子碰定子都有可能起火
某地下商场发生火灾,起火部位为营业室,燃烧面积约100㎡,有人员被困。消防队接到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地下商场火灾的主要特点是()。
A:起火点隐蔽 B:烟雾浓,久聚不散 C:高温增压,易造成火势蔓延 D:疏散困难,易造成人员伤亡 E:灭火剂选择难
医院发生火灾时,疏散和救助被困人员的措施有()。
A:对不能行走的病人,利用担架、推车或背、抬的方法疏散 B:对危重的病人可采取人、床、器具一并抬走的方法疏散 C:对尚未受到火势威胁的人员要稳定其情绪,制止随意行动 D:利用应急广播系统,稳定被困人员情绪,引导疏散 E:救助力量不足时,可采用疏散缓冲办法,逐步向外疏散
某食品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18人死亡,13人受伤,过火面积约4000 m2,直接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经调查,认定该起事故的原因为:保鲜恒温库内的冷风机供电线路接头处过热短路,引燃墙面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所致。起火的保鲜恒温库为单层砖混结构,吊顶和墙面均采用聚苯乙烯板,在聚苯乙烯板外表面直接喷涂聚氨酯泡沫。毗邻保鲜恒温库搭建的简易生产车间采用单层钢屋架结构,外围护采用聚苯乙烯夹心彩钢板,吊顶为木龙骨和PVC板。车间按照国家标准配置了灭火器材,无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部分疏散门采用卷帘门。起火时,南侧的安全出口被锁闭。着火当日,车间流水线南北两侧共有122人在进行装箱作业。保鲜库起火后,火势及有毒烟气迅速蔓延至整个车间。由于无人组织灭火和疏散,有12名员工在走道尽头的冰池处遇难。逃出车间的员工向领导报告了火情,1O分钟后领导才拨打"119"报火警,有8名受伤员工在冰池处被救出。经查,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曾接受过消防安全专门培训,但由于单位生产季节性强,员工流动性大,未组织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和疏散演练。当日值班人员对用火、用电和消防设施、器材情况进行了一次巡查后离开了车间。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依据本案例描述和消防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单位发生火灾时, 应当立即实施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在这次火灾事故中,该单位未能做到( )。
A:及时报警 B:启动消防灭火系统 C:组织扑救火灾 D:启动防排烟系统 E:及时疏散人员
2016年6月6日,某铁矿发生火灾事故。由于该矿和临矿互通,火灾共涉及5个铁矿,造成123人被困井下。经多方抢救,遇难矿工人数仍达70人。随即成立了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调查组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监察部、全国总工会、国土资源部、省人民政府联合组成,分为综合、技术、管理三个组。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经初步调查,认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该矿维修工在井筒内使用电焊,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壁用于充填护帮荆笆上,造成长时间阴燃,最后引燃井筒周围的荆笆及木支护等可燃物,引发井下火灾。5家矿山越界开采,造成各矿井下巷道贯通,风流紊乱,火灾烟气蔓延,各矿均未按要求设置井下作业人员逃生的安全通道,直接导致事故的升级和扩大。
处理地下矿山火灾事故时,应遵循的基本技术原则是()。
A:保证救灾人员的安全,并有利于抢救遇险人员 B:控制烟雾的蔓延,不危及井下人员的安全 C:防止火灾扩大,创造有利的灭火条件 D:在保证重大设备设施安全的条件下,采用全矿反风方法 E:防止火风压引起风流逆转而造成危害
某服装厂厂房为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一层是裁床车间,二层是手缝和包装车间及办公室,三层及以上是成衣车间。厂房一层有3个门,后面的一个门被封死,另一个门上锁,仅留前面一个门供员工进出。厂房仅有一个楼梯,该楼梯平台上堆放了杂物,仅留0.8m宽的通道供人员通行。根据生产需要,在厂房一层用木板和铁栅栏分隔出了一个临时库房。由于用电负荷加大,该库房内总电闸保险丝经常烧断,为了不影响生产,电工用铜丝代替临时库房内的总电闸保险丝。经总电闸引出的没有绝缘套管的电线搭在铁栅栏上,并穿出临时库房,电线下堆放了2m高的木料。2018年10月9日,该服装厂发生火灾事故。起火初期火势不大,有员工试图利用灭火器灭火,但因不会操作,大火未被扑灭,火势迅速蔓延至二层。当时,正在二层办公的厂长发现火灾后立即逃离现场;二层以上的356名员工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慌乱逃生;一层人员全部逃出。该起火灾事故造成29人死亡,8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经事故调查发现,起火原因是一层库房内电线短路产生高温熔珠,引燃堆在下面的木料,整个火灾过程中无人报警。事故发生前该厂曾收到当地消防机构关于该厂火险隐患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但未按要求整改;厂内仅有1名电工,且无相关操作证书。事后,厂长为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将企业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纳入了工作计划。
在火灾发生初期,作为企业负责人的厂长应优先( )
A:保护员工财物 B:组织人员抢险 C:保护工厂财物 D:调查事故原因 E:保护工厂重要文件
2016年11月29日4时,A铁矿390平巷盲竖井的罐笼在提升矿石时发生卡罐故障,罐笼被撞破损后卡在距离井口2.5m处,当班绞车工甲随即升井向矿长乙和维修工丙报告后、乙和丙下井检修。丙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的情况下,3次对罐笼角、井筒护架进行切割与焊接,切割与焊接作业至7时结束。随后乙和丙升井返回地面。当日7时29分,甲在绞车房发现提升罐笼的钢丝绳异动,前往井口观察,发现盲竖井内起火,当即返回绞车房,关闭向井下送电的电源开关,并立即升井向乙和丙报告。随后甲和丙一起下井,到达390平巷时烟雾很大,能见度不足5m,甲和丙前行到达离起火盲竖井的300m处,无法继续前行,遂返回地面向乙汇报,乙立即报警,调矿山救护队救援,并启动A矿山应急救援预案。截至11月29日10时,核实井下被困人员共122人,其中救护队救出52人,70人遇难。遇难人员中包括周边的4座铁矿61名井下作业人员。事故调查发现,A铁矿与周边的4座铁矿越巷开采,井下巷道及未开采区互相贯通,各矿均未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且安全出口和标志均不符合安全规定。事故调查组确认,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丙在切割与焊接作业时,切割下来的高温金属残块及焊渣掉落在井槽充填护套的表面上,造成荆笆着火,引燃充填护套的可燃物,引发火灾。该起事故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9523万元、善后处理费用3052万元、财产损失1850万元、停产损失580万元和处理环境污染费用5万元。
根据《火灾分类》(GB/T4968—2008),A铁矿盲竖井发生的火灾类别属于( )。 查看材料
A:A类火灾 B:B类火灾 C:C类火灾 D:D类火灾 E:E类火灾
发生火灾被困人数达到三级火警的为( )。
A:3人以内被困 B:3-5人被困 C:6-9人被困 D:10人以上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