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楼下箭道内定了鹄子,皆约定每日早饭后时射鹄子”,其中的“鹄”念做什么?
A:hào B:hǘ C:gǚ D:gào
裴松之《三国志注》与刘孝标()、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
梁武帝请宝志禅师为作慈悲道场忏法十卷,名之为()。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战于泓②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③曰:“请迨④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⑤,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
【注】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③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④迨:趁着。⑤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望其旗靡 靡:
(3)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期:
(4)然后襄公鼓之 鼓: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19.甲文中作为长勺之战的指挥者,鲁庄公有哪些可贵之处?(2分)
20.你认为甲文中鲁国获胜、乙文中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17.(1)战胜;攻下 (2)倒下 (3)约定 (4)击鼓(进军)
(每空1分,共4分 )
18.(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大意对即可,每题2分,共4分)
19.鲁庄公知人善任(善于听取意见);能够虚心求教。(分号前后各1分,共2分)
20.鲁国获胜的原因是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正确意见,抓住了有利的战机;宋师失败的原因是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住有利的战机。(分号前后各1分,共2分)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②,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③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它国奔亡,痛吾王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注释】①揭:提着。②造诈成辞:编造一套欺骗的说辞。 ③饮(yìn):给……喝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鹄,毛物,多相类者 类 ②故来服过。 过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3)阅读全文,你觉得淳于髡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1)①相似 ②过错,罪过 (每小题1分,共2分)
(2)很好,齐王竟有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啊!(2分)
(3)爱惜生灵、机敏善辩、忠信勇敢、不辱使命。(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9.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11.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2分)
12.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9.答案: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评分:共2分。
10.答案: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评分:共2分,意对即可。
11.答案: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理由充分即可。
评分:共2分。
12.答案: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评分:共2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 ( ) (2)宋人既成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
1.(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
2.(1)(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
(2)既济而未成列员
阅读理解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②歼焉。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子鱼论战》
[注]①泓:河流名称,泓水; ②门官:护卫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2)公伤股 ( )
(3)忠之属也( ) (4)战于泓( )
2.翻译下面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子鱼论战》与《曹刿论战》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的在地方?
4.读了这两则短文,从宋公败绩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1.(1)赐福(2)大腿(3)类(4)在
2.(1)第一次击鼓进攻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2)敌众我寡,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3.剪裁得当,有详有略(对战前准备和战略思想祥写,战争过程和结果略写)。
4.从宋公败绩这件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成功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②,司马③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日:“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日:“未可。”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⑤。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名兹父,春秋时宋国国君。②济:波河。⑨司马:主管军事的官。④陈:通“阵”,这里是动词,意为摆好了阵势。⑤歼:(被)杀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 ②公伤股( )
2.从文中“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既济而未成列”来看,在战争之初,形势对宋人是有利的,但结果却是“宋师败绩”,其原因是什么?
3.故事中的宋公是怎样一个人?在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①同、跟 ②大腿
2.一是丧失了战争中的有测时机;二是宋公不听从司马的正确意见。(意愿对即可)
3.宋公不懂军事,迂腐、固执已见;不能刚愎自用,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意愿对即可)。
用“//”线给下面这段话断句。
陈 涉 少 时 尝 与 人 佣 耕 辍 耕 之 垄 上 怅 恨 久 之 曰 苟 富 贵 无 相 忘 佣 者 笑 而 应 曰 若 为 佣 耕 何 富 贵 也 陈 涉 太 息 曰 嗟 乎 燕 雀 安 知 鸿 鹄 之 志 哉(选自《陈涉世家》)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 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