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23年到1725年,圆明园的建筑工程持续了整整3年时间。1725年的秋天,雍正正式搬进圆明园.这里从此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二个离宫。皇帝处理朝政和皇室居住的地方是圆明园的核心地带。工作区和居住区用一个人工湖隔开,湖的形状被设计成大清疆域的轮廓。清湖分布着9个人工岛屿,环抱于九岛之中的一群宫殿正是皇帝和他的嫔妃们居住的地方。“九州”是中国的象征,而皇室就是整个帝国的中心。根据雍正的旨意,圆明园的设计处处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这段文字主要是为了强调()。

A:圆明园工程耗资巨大 B:圆明园是大清帝国的象征 C:圆明园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品 D:圆明园的设计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②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③圆明园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④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要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A:比喻 比喻 反问 夸张 B:拟人 比喻 设问 反语 C:比喻 拟人 设问 夸张 D:拟人 比喻 反问 反语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 分)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 分)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诗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秦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剪影”的含义是“照人脸或人体的轮廓剪纸成形”,“亚洲文明的剪影”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横线句子中,“建筑师”前面用“诗人”一词修饰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圆明园在世界幻想艺术中的地位之高,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亚洲文明的代表(或亚洲文明的体现)

2 .因为圆明园是幻想艺术的代表作,用“诗人”修饰“建筑师”是为了强调其富于幻想的特点。

3.突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

4.高度评价了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崇高地位,盛赞它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