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山歌与南方山歌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根据语境,以“春水船如天上坐”为上联,最贴切的下联是:
A:秋色人如画中行 B:秋山人似画中游 C:秋日人行景中画 D:秋景人若行画中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píng( ▲ ),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田pǔ( ▲ )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 ▲ )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 ▲ )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屏 圃 xiān cēn(对2个给1分)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具备顽强的毅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B: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似无似有。 C: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D: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阅读《巍巍中山陵》选段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祭堂是一座宽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1.第1自然段大量运用了数字说明,有确数,也有概数,请举例说明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文笔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有两层大的比喻:一是“当阳光灿烂时”,眼前景色仿佛“工笔长卷”;二是“当日出日没之际”,又像“泼墨山水”。
B.两层中又有比喻:“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C.这四个比喻又构成两组对偶句。“城犹潜蛇,山若伏鳖”是比喻兼拟人。
D.“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等由四字短语构成排比句,读来气势磅礴。
E.骈句间以散句,既有整齐之美,又有错综之美。在说明文中运用描述性文字,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3.第2自然段中的加点字分别说明了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宽135米,深30米”是确数,确切地说明了大平台的宽度和深度。“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是概数(约数),说明了每段石阶大致的步数。
2.E(“有所感”应改做“有所知”。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使读者“有所知”。而记叙文中的描写,才是使读者“有所感”。)
3.“重檐歇山”说明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或四坡的屋顶,叫重檐歇山)“花岗石”说明圆柱砌成的材料。“黑色”说明大理石的颜色。“中央偏北处”是说明中山石像的位置,“端坐平视”是说明中山石像的姿势和眼神,“栩栩如生”是说明中山石像的高度艺术性。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__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本段文字重点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中“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 这一句点出了中山陵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划线的句子写得很美,它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本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北往南。
1.平台
2.使用数字可以精确具体的说明建筑物。
3.不能。“和”表示只有两种情况,不符事实;而“至”表示一个范围。
4.巍巍
5.描写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6.D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__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 ]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 ]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 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在文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
近义词:( )—( ) ( )—( )
反义词:( )—( ) ( )—( )
2.在文中[ ]内填上适当的标点。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4.这段文字涉及了哪些说明对象?
5.作者描写眼前景物时使用了哪两个比喻?
(1)
(2)
6.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摹状貌。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南往北。
7.结合你自己的登山经验,分析文中加点的词语如何理解?能否删去?为什么?
1近义词:眺—望,犹—若;反义词:晨—夕,远—近。
2 ; ——。
3.无论 都 作用:与上文呼应,总结上文的景色描写。
4.石阶、平台、祭殿。
5.……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6.C
7.“垂直”意味着从入口处的石坊到平台之间的纯高度差是70米,但因为在实际游览中,中山陵是依山势而建,逐渐攀升的,所以游客可能不一定能感受到如此之大的高度差,这也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所以“垂直”一词不能删去,否则会产生歧义。
阅读语段,完成(1)—(8)题。(16分)(自编)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梦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本段重点说明的是 (2分)
(2)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依据原文具体写出“工笔长卷”、“泼墨山水”所表现的内容。(6分)
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么?请试着写出它们将什么比做了什么。(4分)
________如________ ________似________
________犹________ ________若________
(1)平台 (2)列数字,可以精确具体的说明了建筑物。
(3)工笔长卷: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泼墨山水: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梦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
(4)方山如屏 秦淮似带 城犹潜蛇 山若伏鳖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描绘了景色如画的塞外风光。这是一首:( )
A:鲜卑族民歌 B:北方汉族民歌 C:匈奴族民歌 D:羯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