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戌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单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6.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
(1)广故数言欲亡。 (2)尉果笞广。 (3)从民欲也。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8.吴广为什么要故意激怒将尉?(3分)
9.陈胜、吴广为什么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召令徒属”的目的是什么?(4分)
10.你如何评价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有创新的看法。(4分)
6.(1)故意 (2)用鞭、杖或竹板打 (3)愿望
7.(1)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2)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天地。
8.答案要点:①以激怒其众。 ②以激怒众人,也为杀尉寻找理由 ③杀尉
9.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表现谋划之周密,以防不测。 “召令徒属”的目的是晓以利害,坚定起义信念(或召令“徒属”共举大计,争取“徒属”参加起义)。
10.略(说出理想抱负信念,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8、课文《陈涉世家》选自《》,作者是西汉的(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广故意喝醉,以此激怒将尉。B.、陈胜率先杀死将尉,揭竿而起。
C.、陈胜吴广智勇双全、配合默契。D.、陈胜吴广封官进爵、不思进取。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8.(2分,各1分)史记 司马迁
9.(3分)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亦可。其他标点符号或没有标点符号扣1分)
10.(3分)C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既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8. 选文作者是 ,他是我国 (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2分)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广故数言欲亡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不属于徒属“敬受命”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 吴广“苦肉计”获得成功,激起了众士卒。
B. 陈涉的鼓动分析,激发了众士卒求生欲望。
C. 吴广一向爱护士卒,有一定群众基础。
D. 吴广表达出自己要当王侯将相的雄心。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8.(2分,每空1分)司马迁 西汉
9.(3分,得分点“故”、“亡”及语意顺畅)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
10.(3分)D(陈涉一番话意在鼓动众人,每个人皆有可能成为王侯将相。如果仅仅表达自己的雄心,则难以号召众人)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9.上文出自《陈涉世家》,节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由汉朝史学家、文学家 所作。(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从选文看,陈胜、吴广为何要花费一番周折“并杀两尉”?(4分)
9.(2分,每空1分)史记 司马迁
10.(2分)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种:贵种;)
11.(4分)用激将法惹怒将尉使其做出过激的举动,为自己杀将尉找到合理借口;同时也引发众人的同情与支持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日:“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素:sǜ 朴素
B.广故数言欲亡 亡:wáng 死亡
C.尉果笞广 笞:chī 用竹板打
D.被坚执锐 被:biè 同“披”
2,翻译下面语句。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 C
2.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3.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
(3)激怒众人
4. (诸郡县)苦秦吏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吴广素爱人 。 ②尉果笞广 。
③广故数言欲亡 。 ④陈胜佐之 。
2、“以激怒其众”中“以”字和下列句子中哪一项的“以”字意思相同?(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翻译“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文: 。
1、①向来;平常 ②用鞭、杖或竹板打 ③屡次 ④辅助;帮助
2、C
3、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戍守(渔阳)而死的人本来也要十分之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词义
(1)广故数言欲亡 亡:
(2)尉果笞广 笞:
(3)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并: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十六七:
(5)从民欲也 欲: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将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逃跑 用鞭打 一起 十分之六七 愿望
2.何况(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3.抓住时机;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广故数言欲亡 亡: ②尉果笞广 笞: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士卒多为用者 为坛而盟 B. 夺而杀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祭以尉首 以刀劈狼首 D. 陈胜佐之 宋何罪之有
3.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生动表现出陈胜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B.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先后是:为坛而盟、并杀两尉、动员起义。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出陈胜强烈的__精神和非凡抱负。
D.“诈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个策略口号的提出,充分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
1答案:①逃跑 ②鞭、杖或竹板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义。①句中“亡”是一词多义;②句中的“笞”是词类活用。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A项中的“为”分别是“被”和“用”;B项中的“而”分别表示承接和转折关系;C项中的“以”都解释为“用”;D项中的“之”分别为“代词,他”和“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答案选C。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在熟练把握原文内容的基础上,逐一对各项作出判断。不难看出,B项中的先后顺序有误,正确的顺序应该为:并杀两尉、动员起义、为坛而盟。
【浙江省丽水市】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居数月,胡马将胡骏马而归 ( )
⑵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⑶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
⑷尉果笞广 ( )
⑸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答案】⑴带领⑵赠送⑶鸟停息在树上。⑷用鞭、杖或竹板打⑸放弃⑹案件。
选择下面文段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3分)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
A:故:所以 B:亡:逃跑 C:以:来,用来 D:笞:用竹板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