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在马上坐得困了,也让他下来关关风是”,这里的“关风”是指什么意思?()
A:休息 B:观看风景 C:散步 D:念经
()书中写道“柳世权招纳四方干隔涝汉子”,这里“干隔涝汉子”是指什么意思?
A:有才华的人 B:流离失所的人 C:有武艺的人 D:游手好闲的人
()晴雯央道“小祖宗!只管睡罢,再熬上半夜,明儿把眼睛眍瞜,怎么处!”其中“眍瞜”是指什么意思?
A:眼睛充血 B:眼睛深陷 C:眼眶水肿 D:眼圈发黑
生活中常说的“热”包含的意思有热量、温度或者内能:例如今天的天气很热,这里的“热”是指 ;物体吸热温度升高,这里的“热”是指 ;摩擦生热,这里的“热”是指 .
解:今天天气真热是反映天气的冷热程度,所以这个“热”指温度.
物体吸热,是指物体吸收热量,因此这个“热”指热量.
摩擦生热是通过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所以这里的“热”指内能.
故答案为:温度;热量;内能.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两题。(4分)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8、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 、 的特点。(2分)
9、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2分)
8.高、直、陡、险(2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9.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2分,答出一点即给2分,意思符合即可)
辛弃疾《西江月》(人教版《语文》第一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对这首诗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是他寓居江西上饶时写的。 B:下阕开头两句的停顿应该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别枝”,这里指树枝;“听取”,是听的意思;“忽见”的“见”通“现”出现的意思。 D:这首词写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反映词人对于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在今天,我们国家每一个人的工作岗位都有一条通向成才的阳关大道。(阳关大道:这里指宽阔的交通大道。) B:如果把她们的性格的棱角磨平了,这个队也就没有希望了。(棱角:这里比喻鲜明的个性。) C: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偃旗息鼓:这里指牵牛花在烈日暴晒下停止开花。) D: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徘徊:这里比喻犹豫、彷徨。)
下列结合语境解词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嶙峋:突兀的样子。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落地:这里指婴儿生下来。 C: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D: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烘托: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这里的“李王”是指
A:李冰 B:李斯 C:李春 D:李耳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60.“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沉浮”同_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_。
60.失意、恼恨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61.升沉 盛衰
【解析】
6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本义与语境义。查《辞海》,“怅”的原意是“失意、恼恨”,但是在这里,它不能作这样的解释。上文写到祖国的河山美丽可爱,但遭受战火的蹂躏,这自然引起诗人深深的思考,思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恐怕无论哪一个热血男儿,都会激昂慷慨起来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同义现象和语境义。查《辞海》,“沉浮”有两义:①在水面上出没,②比喻盛衰、消长。前一问是从词语的本义上着眼,“沉浮”当与“升沉”“起落”意思相近。后一问是着眼于语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实际上是问“美丽的祖国,谁来掌握你的命运”。这样一来,“沉浮”一词是对“国家命运”而言,所以这个词用的应是它的比喻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