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chóu chú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

(2)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 jū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 )

(3)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mò zhōnɡ yī shì。 ( )

(4)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rén shēnɡ dǐnɡ fèi。 ( )

(1)踌躇  (2)拮据  (3)莫衷一是  (4)人声鼎沸

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他chóu chú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

(2)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 jū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 )

(3)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mò zhōnɡ yī shì。 ( )

(4)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rén shēnɡ dǐnɡ fèi。 ( )

【答案】5. (共4分,每小题1分)

(1)踌躇  (2)拮据  (3)莫衷一是  (4)人声鼎沸

下列加粗词,改变了原意的一项是

A: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B: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C: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D:我决定委屈儿子。

阅读下面《背影》选段,回答7~10题。(12分)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7.给上面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2分)

答:

8.选文第一段两次用了“终于”一词,有什么作用?(3分)

答:

9.“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聪明”的含义是什么?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答:

10.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请简单说明理由。(3分)

答:

7.【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小标题要简洁,能准确概括文段内容。

答案(示例):车站送别(或:浦口送别)

8.【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要结合“终于”所在语句的语境分析作答。

答案:表明父亲对“我”放心不下,表现了他爱子心切。

9.【解析】根据语境可以看出作者自责的心情。

答案:这里的“聪明”是糊涂的意思。表明了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10.【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

答案(示例):会。因为年轻人一般都会与长辈之间存在代沟。

不会。因为看到父亲那样为自己忙前忙后的,每一个当儿女的都会被父爱亲情感动。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2.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3.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2分)

14.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2分)

15.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2分)

16.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17.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3分)

12.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13.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14.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15.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16.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17.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点拨:答案不统一,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背影》中的两段文字,回答11~14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1、这两段文字通过父亲哪些行为来表达他对“我”的爱?

答:

12、“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这句中的“聪明”和“漂亮”应该如何理解?“我”“插嘴”的内容应是什么?

答:

13、“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中的“迂”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暗笑他的迂”?

答:

14、作者回忆这段经历有何用意?答:

11、(4分)(1)再三仔细嘱咐熟悉的茶房关照“我”;(2)尽管事忙,但由于不放心,还是亲自送“我”;(3)为“我”拣定座位;(4)嘱“我”路上小心警醒。

12、(3分)这里的“聪明”为反语,指自己愚蠢不懂事;“漂亮”为得体,爽快。插嘴的内容应是劝父亲不要“和他们讲价钱”,要爽快大方些

13、(2分)“迂”指言行守旧,不合时宜。因为“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也只是白托。

14、(2分)用意有两:(1)表达父亲对“我”的关爱之情;(2)表达自己因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而悔恨自责。

背影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3、文中多次写父亲的“嘱咐”和“踌躇”,其用意是表现父亲 。

4、文中多次写“我那是”的“聪明”,其用意是

5、文中划横线的一句从表达方式看属于什么?这句话表明了父亲对我怎样的感情?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1.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2.表现父亲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3.表现父亲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4.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5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6.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

 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对下列加点词语词性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名词 连词) B: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助词 形容词) C:他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介词 助词) D: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动词 副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