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中的“想”属助动词的是().
A:他想去学习 B:很想他 C:我想他不会来了 D:想办法
写作新诗的时候,押韵应当以十三辙为依据,但是有时候为了写作的需要,必须使用音相近的字进行“通押”。下面哪几组韵可以通押()。
A:“言前”辙与“江阳”辙 B:“灰堆”辙与“梭波”辙 C:“人辰”辙与“中东”辙 D:“发花”辙与“一七”辙
尖轨跟端固定,利用尖轨弹性改变位置的转辙器是()。
A:可弯式尖轨转辙器 B:间隔铁式尖轨转辙器 C:双转辙器 D:钢轨伸缩调节器
辙跟间隔铁长度决定于辙跟()的数量。
下棋过程中,不小心下错一步棋怎么办?()。
A:赶快悔棋 B:移到想下的地方 C:想办法补救
京剧“十三辙”都是哪十三道辙?
句子中的“想”属助动词的是( )
A:他想去学习 B:很想他 C:我想他不会来了 D:想办法
17.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不超过 6 处)(3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选自苏洵《名二子说》)
【答案】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抓住语言标志法。此题可根据句末语气词“者”“也”“乎”和句首语气词“而、则”及人称代词“吾”等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要是去掉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下列各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蹈复辙 痴心枉想 察颜观色 出奇致胜 B:层峦叠嶂 必成大器 草木葱茏 崇山峻岭 C:苍海桑田 苍海一粟 恻隐之心 初出茅庐 D:赤博上阵 残无人道 惨绝人圜 兴高采烈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轮辐盖轸,皆 有 职 乎 车 而 轼 独 若 无 所 为 者 虽 然 去 轼 则 吾 未 见 其 为 完 车 也 轼 乎 吾 惧 汝 之 不 外 饰 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北宋·苏洵《名二子说》)
19.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字 ;苏辙,字 。(2分)
20.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轼”、“辙”,分别有什么用意?(2分)
【答案】
18.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评分建议】6分。画对1处得1分。画斜线超过6处者,先计算答对的处数,再减去多画的处数,然后计分,直到减至0分。
19.子瞻 子由(每空1分)
20.取名“轼”,希望他从车轼中懂得“外饰”,不要过于张扬、外露;取名“辙”,希望他像车辙一样“善处乎祸福之间”,平安、远祸。(每点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题时应注意把握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之”“也”“矣”“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另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往往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要引起注意。做题时还要“瞻前顾后”,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前提是熟练记忆文学家的字、号、朝代、作品等。
考点:识记文化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归纳要点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段含义的前提下,在准确理词义、句意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行归纳和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