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书》)

阅读《公输》后做题。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输盘之攻械尽( )(2)不可谓知类( )

(3)吾义固不杀人( )(4)胡不见我于王( )

2、墨子抓住公输盘________________加以批驳(文中语句)。“公输盘服”一句中的“服”字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一个体现墨子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精神的语句,并回答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1)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义不杀少而杀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很有说服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3、焦急的心态和不辞劳苦的精神。

4、略

(一)阅读《公输》选段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椴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愿: (2)仁: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何罪之有?译文: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译文:

3.从画线句子可看出,公输盘和楚王有着共同的心理。他们共同的心理是什么?

答:

1.(1)愿:希望 (2)仁:对人亲善、友爱

2. (1)宋国有什么罪呢? (2)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3.都不想放弃攻宋;都不想承担责任(都想推卸责任)

阅读《公输》选段,回答8-10题(8分)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椴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愿: (2)仁:

9.(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何罪之有?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10.(2分)从画线句子可看出,公输盘和楚王有着共同的心理。他们共同的心理是什么?

[b4889fee8b9c4c03.jpg]

公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日:“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敞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授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圣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于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于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待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7、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然胡不已乎 (2)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子墨子九距之 (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18.翻译下列司子。(4分)

(1)胡不见我于王?

(2)虽杀臣,不能绝也。

19.请用“/’给下面句子划朗读停顿。前后句各划一处。(2分)

杀 所 不 足 而 争 所 有 余,不 可 谓 智

20.选择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

A. 说 公输盘不说 B.义 吾义固不杀人

请说之 不辨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C. 然 然胡不已乎 D. 之 宋之地方五百里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21.请概括公输盘的性格特点。(至少两个方面) 。(4分)

22.请就公输盘的辩论技巧任找一点,说说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17.(4分,每空1分)

  (1) 停止        (2)给、替    (3)通“拒”            (4)入侵

18.(4分)

  (1)为什么不向大王引见我/引见我见大王?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19.(2分)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20.(2分D

21.(4分)随机应变、足智多谋、临危不惧、爱好和平、能言善辩、智勇双全等。

22.(4分)其技巧有:分清对象;逻辑性强;语言富有表现力;善设圈套。(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有阐述给2分)

墨子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耕柱子悟。

注:1.耕柱子:墨子的门生。2.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25、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吾无于人乎( ) (2)子将谁?( )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

27、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25、超过,鞭打、鞭策(2分)

26、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我也认为你值得鞭策,所以对你发怒(批评你)。(2分

27、(2分)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指正,那是老师对自己的鞭策。

不能骄傲自满,自以为胜过他人。

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

【贵州省黔南州】阅读《公输》,完成16-19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于圣于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

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

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话,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巨之弟于禽滑厘

等三百人,已持巨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巨,不能绝也。”

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公输盘( ) ⑵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

杀臣,不能绝也( ) ⑷不可谓知类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然胡不已乎?

⑵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18.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

B.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公输子意不过欲杀臣

C.斗折蛇行,明灭可 胡不我于王

D.公输盘我为云梯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19.文段划线句中,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家的什么思想主张?

【答案】16.⑴“诎”通“屈”,理屈  ⑵入侵(名词作动词)    ⑶即使   ⑷明白事理

17.⑴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⑵公输盘攻城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绰绰有余。

18.B

19.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步步深人地揭示公输盘“义”的欺骗性,使公输盘陷入前后矛盾之中。体现了墨家“非攻”“兼爱”(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主张。

【2016·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卷】

(二)阅读《公输》,完成16-19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于圣于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

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

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话,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巨之弟于禽滑厘

等三百人,已持巨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巨,不能绝也。”

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输盘( ) (2)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

(3)杀臣,不能绝也( ) (4)不可谓知类(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胡不已乎?

译文:

(2)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译文:

18.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

B.此诚危急存亡秋也 公输子意不过欲杀臣

C.斗折蛇行,明灭可 胡不我于王

D.公输盘我为云梯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19.文段划线句中,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家的什么思想主张?

答:

16.(1)“诎”通“屈”,理屈(2)入侵(名词作动词) (3)即使(4)明白事理

17.(1)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2)公输盘攻城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绰绰有余。

18.B

19.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步步深人地揭示公输盘“义”的欺骗性,使公输盘陷入前后矛盾之中。体现了墨家“非攻”“兼爱”(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主张。

《公输》节选

《墨子》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日:“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墨子曰(    )  (2)愿借杀之(  )

  (3)吾固不杀人(  )  (4)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

 (2)吾既已言之王矣。

 3.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墨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用原文回答。

 4.墨子抓住公输盘哪句话加以批驳?

 5.“公输盘服”一句中的“服”字有何作用?

1.(1)先生,对男子的尊称。(2)第二人称,你。(3)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4)楚国的别称。

2.①你有什么见教呢?(2)我已经把攻打宋国的打算告诉楚惠王了。

3.“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请献十金”。

4.“吾义固不杀人”。

5.“服”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公 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梯B.然不已乎/不见我于王

C.将攻宋/臣王吏之攻宋也D.子墨子闻/宋何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夫子何命焉为?

3、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墨子采取了什么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用原文回答)。

请求: 措施: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以时间之长来表明路途遥远,更加突出墨子的惊人毅力。  

B.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

C.墨子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

1、B(A帮助/制造 C凭借/认为 D代词,指这件事/结构助词)

2、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3、请求: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措施:请献十金。

4、A(“十日十夜”除了表明路途遥远,更显示墨子昼夜兼程的焦急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并非为了表现他的惊人毅力。情感分析出现偏差。)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