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惩恶劝善 B:十年春,齐师伐我/师出无名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瞻前顾后

选出词义相同的两组是

A:鲜: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B:缘:无缘无故 缘溪行 C:名: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D:厌:学而不厌 贪得无厌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于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品行的追求,对_________世风的厌恶。

1.(1)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自污泥而不受沾染(污秽)。

(2)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2.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追名逐利。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宜乎众矣 (4)花之隐逸者也

(5)陶后鲜有闻 (6)花之君子者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4.文中提到的三种花,你喜欢哪种花?为什么?

1略

2(略)

3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4.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的词。(6分)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宜】乎众矣 (4)花之【隐逸】者也

(5)陶后【鲜】有闻 (6)花之【君子】者也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3、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用菊花来正衬莲,用牡丹来反衬莲。

5、暗讽贪慕富贵的人太多,是作者对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恶浊世风的强烈讽刺与厌恶。

6、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作者在文中寄寓着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翻译下列句子。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喜爱菊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2)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大意对即可)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稀少) B: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挨着) C:货恶其弃于地(恶:憎恶)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好处)

下列语句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何陋之有。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