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再别康桥》融情入景,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
从意境表现“情”的藏与露,对意境进行分类,把意境分为两大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是()
A:樊志厚 B:刘熙载 C:王国维 D:王夫之
“剧诗”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使思想和形象得到契合,诗意盎然
某版教科书中《再别康桥》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情感”,对该练习题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 B: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 C: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 D: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
“愁”似乎是词人永恒的话题,不仅写法多样,而且意境丰富,李清照《武陵春》中描摹愁思之重的绝妙好句有“载不动许多愁”。请你写出描写“愁”的古诗词(连续两句): , 。
示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走进唐诗宋词,处处可以感受到人间的深情厚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岑参对友人的牵挂不舍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的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美好祝愿之意。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zōng jiāo 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zōng jiāo 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 秩序 节奏 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 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宣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境”(意象)的结晶石。王安石有一首诗:杨柳呜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看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什么是“意境”?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意境”是区别于功利 伦理 政治 学术 zōng jiāo 五种境界的一种“艺术境界”。
B.在艺术创作中,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这种“灵境”就是“意境”。
C.“意境”是“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即在客观环境之外,能重新发现一种灵奇。
D.“情”与“境”(意象)的结晶石就是“意境”。
. 据“意境”的概念,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龚定庵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随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学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B.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讲究“实中求虚”,“虚而为实”,即意境。
C.恽南田《题洁庵图》说:“谛视其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的四时之外。”追求“灵想之所独辟”即意境。
D.《采草药》中引“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峙桃花始盛开”,其目的实在说明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
. 下列说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是说自然风景本身就包含着心灵的境界。
B.“鸢飞鱼跃”虽是客观景象,但渗透了主观生命情调,因此成就了一种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C.王安石诗前三句写江南的艳丽的阳春,全是写景,但在最末一句,却渗透了无边的惆怅。
D.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有最深的景,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最深的情同时也透入最深的景,循环往复,层层深入。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阅读全文,找出属于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的一项 ( )
A.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的源泉。可见,“心灵”意境显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B.化实景为虚景有实景才能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 肉体化,可知,实景是意境创现的最首要条件。
C.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才能为人类增加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新境,因此,“独特的宇宙” “崭新的意象”是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D.情和景交融互渗,是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小题】.C
【小题】 D
【小题】 B
【小题】 D
解析:
【小题】. “重新发现”错误)
【小题】 . 目的是说明地势高下不同,植物成熟期不同,“采草药不能拘以定月”,不是为了创设意境)
【小题】 . A “本身包含”错。 C 前三句是写景,但有最末一句点化,景中也透着情。情与景并非油水分离。D 交融互渗,并非先后有序,循环往复)
【小题】 . 第一句中“情景交融互渗”,最后一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知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为“情景交融”)
“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诗词这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诗词的意(情 意、思想内容)和象(景象、画面)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诗调的意境是
A: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人脑的机能 B: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C:诗人通过直接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 D: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物质载体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和象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只有意与境相浑、心与境相契,才能构成美的诗词境界。”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情对景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情与景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④景具有的能动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他的音乐有如雾里看花,具有朦胧的意境,捕捉无定型的流动体(如去、风、气味等)运动时的瞬间印象,把它们用绝妙的音色、和声等表现出来。”这个音乐家是 ( )
A:贝多芬 B:德彪西 C:毕加索 D:莫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