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伤仲永》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世隶耕 隶: (2) 收族为意 收:
(3) 邑人奇之 奇: (4) 泯然众人矣 泯然:
2.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D.余闻之也久
3.翻译下列句子。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仲永幼时的天资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1.①属于②聚,团结③对……感到惊奇④消失
2. B(B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3.(1)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
4. 幼年的天资表现在:①“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指物作诗立就”;极力渲染仲永幼年的天资是以幼年的天资聪颖与成年后的泯然众人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文章主旨,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泯然众人矣(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 父异焉(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你从仲永的经历获得怎样的启发?
1、(l)消失 (2)完成( 3)相当,符合( 4)感到惊讶
2、C
3.(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启发: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伤仲永(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A. 世隶耕 ( ) B. 未尝识书具 ( )
C. 或以钱币乞之( ) D. 不能称前时之闻 ( )
2、下列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 忽啼求之 B. 或以钱币乞之
C. 余闻之也久 D. 不能称前时之闻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余闻之也久。
4、你认为方仲永由天才变为庸人的原因是什么?(用选文中原句回答)(2分)
5、从方仲永的事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1(2分)A.属于B.曾经C.求取D.相当
2(2分)D
3(2分)
①(他)父亲对此感到十分惊异,于是向邻居借了这些东西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②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4(2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2分)一个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都很重要,但后天教育更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不能称前时之闻 (2)受之天也
(3)贤于材人远矣 (4)得为众人而已耶
7.翻译句子。(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8.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6.(4分)(1)相当 (2)承受 (3)胜过,超过 (4)能够
7. (2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那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8.(2分)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意对即可)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1、(l)曾经 (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7.《伤仲永》作者是 代文学家 。(2分)
8.划分下列句子节奏(只画一处)(2分)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贤 于 材 人 远 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未尝识书具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1.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
7.宋,王安石 。
8. ①余 闻 之 也/久 ②贤 于 材 人 /远 矣
9.①曾经②完成③通“攀”,拉着④相当
10.略
11.略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未尝识书具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泯然众人矣
11.下列加粗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1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10.曾经 以宾客之礼相待 通“攀”,拉 消失的样子
11.C
12.B
13. 参照课本
14. 因为仲永的父亲只贪图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并没有让仲永在后天接受教育
阅读: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 闻 之 也 久。
2、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3、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
A.即书诗四句(题写)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C.从先人还家(跟随)
D.不能称前时之闻(称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父异焉”中的“异”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
B.稍稍宾客其父
C.父利其然也
D.或以钱币乞之
3.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不能称前时之闻
B.忽啼求之
C.余闻之也久
D.借旁近与之
4.翻译下列句子4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D
2D
3A
4①从这以后,指定物品让他做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伤仲永( )(2)不能称前时之闻( )(3)泯然众人矣( )
(1)哀伤、叹息; (2)相当; (3)完全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