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B:只要我们全力以赴付诸东流,就是取得很小的成绩,也是可喜的。 C:张悦激动地说:“不是我妄自菲薄,你们能做的,我也能。” D:邰丽华虽然是残疾人,但我们不可刮目相看,因为她领舞的《千手guān yīn 》舞蹈的确不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黄石人民正在为努力建设一个生态良好,产业发达的城市。 B:即使安倍晋三极力兜售他的“和平主义”,因此依然掩盖不了他的“军国主义”野心。 C:六月的磁湖真是游览的好时节! D: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按提示填空。(4分)
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从不平凡的科学家邓稼先的事迹中,学到了 ;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认识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 ;从小说人物李京京身上,学到了当美好的愿望遭到拒绝时, ;从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中,领会了 。
(4分。每空1分)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或“从事科学研究所具备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 在求知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实验精神 不轻言放弃(或“不灰心丧气”),努力把
握成功的机会 爱情的真谛(或“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对下面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A:强调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比研究学术更重要。 B:强调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能缺少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C:强调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的源泉。 D:强调研究学术特别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都不能缺少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致知”出自《_____________》,“格物”是指_______________,“致知”是指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第1—4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段③中加点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证明什么?
答:错误是 ;证明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说说是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1.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2.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答成“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给1分)。
3.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内容,完成1~4题。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一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在哪里?“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应如何发扬这种怀疑求真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2.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3.例证法、道理论证。
4.示例:“学而疑之,疑而问之,问而知之”,只有发扬怀疑、求真的精神,才能在事业上、学习上有所建树,科学家牛顿是榜样。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及时发现问题的真相。(答案不必统一)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5分)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的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2.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3分)
13. “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3分)
14.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选段是如何得出这个意义的?(6分)
15. 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3分)
[2b70272568f96145.jpg]
15.言之成理即可
语段训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这段话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层说了什么意思?
2、“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应该如何落实?
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的加点“新的”和“真正”应该 如何理解?试结合原文回答。
1、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第二层是揭示真正格物致知的意义,第三层是提出作者的期望。
2、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接受,要自己有判断力。
3“新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而是作者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精神。“真正的”是说中国文化还缺少实验精神。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要从此词中体会 “天地生物之心”,属于:
A:人性本善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