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否将先进的科学知识、科学理念与传统文化知识融入素质教育中去?。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A:与会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B:与会者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C:与会者就这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D:与会者达成了共识,即应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下列属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有()
A: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B: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C: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 D:清明节祭奠英烈
【2016·浙江省杭州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父母亲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赡养义务。 B:在实体书店深受互联网冲击的背景下,育人书店的管理团队精诚合作,苦心钻营,使书店利润稳步增长。 C:八年后记者重访地震重灾区,只见居民住宅鳞次栉比,农贸市场人声鼎沸,处处呈现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D:这次青少年官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父母亲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赡养义务。 B:在实体书店深受互联网冲击的背景下,育人书店的管理团队精诚合作,苦心钻营,使书店利润稳步增长。 C:八年后记者重访地震重灾区,只见居民住宅鳞次栉比,农贸市场人声鼎沸,处处呈现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 D:这次青少年官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否将先进的科学知识、科学理念与传统文化知识融入素质教育中去?。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
A:与会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B:与会者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C:与会者就这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D:与会者达成了共识,即应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话题: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传统文化必须加以继承发扬,因为它经过了千年的锤炼,有着动人的宝贵的内容;有人说,传统就是为了改革的,而不是继承的,只有远离传统,我们才能走向现代。
你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的,请结合你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及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例文一
国人的交流艺术
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曾经有人用了这样一个字来概括——“傻”,拙于言辞或者不善表达,在国人的心中甚至是一种美德。于是有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人三缄其口”之类的古训,于是有了“沉默是金”、“祸从口出”之类的箴言。
在古人眼中,交友万不可轻率,必须察其言,观其色,究其心,方可交之。这多少给交流沟通带来了不便。人人都谦虚谨慎,不敢吐露真言,一见面便是冗长的客套话,就像金文中的“人”字,以侧身示人。谁都不知对方心里真正在想些什么,谁也不愿将自己的肺腑之言吐露给对方,最高境界臻人“微云澹江河”,则言论疏而圆滑,触肌而不入骨,不伤及他人且不辱没自己,听者舒坦却又觉察不出丝毫造作。故古人常叹知音难觅,伯牙死后,钟子期不复鼓琴,就不足为奇了。
国人的“憨”其实是“含蓄”的文化底蕴遗传的。古代文艺理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说法,我们的国画则讲究留白技巧,就像《独钓寒江图》,惟有一翁一舟,无山无水,五月无云,却给人一种“思人水云寒”的联想,收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如唐代张籍借《节妇吟》,写自己不愿以命奉事却又说“感君赠妾双明珠”,最后还违心地说“恨不相逢未嫁时”,李司空不仅不能借此迁怒,怕是还得装出感叹与流泪才行。能诗善赋的他没有能耐,说不出什么,只能借物述志给自己戴上一顶“为人谦实”的大帽子。于是中国又出了一句箴言:“多读一句书,少说一句话。”与人相处,人以虐加我,最高尚的仍旧是缄而不语,或是旺财与亨利以笑代怒,前人早就总结出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经验。
国人最擅长的交流艺术还有绕弯子。最温和的责备,最舒服的劝诫大都出自国人之口,甚至双方怒而争执,眼红拍案,出口话语也是“指桑骂槐”、不沾脏字却又损人至深的无形剑。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中国的古代人似乎从来没有像罗密欧一样在朱丽叶家楼下宣誓爱情的,姑娘见了生人也个个“和羞走,袜划金钩溜”。中国的男人甚至觉得“美人应看帘影”。
国人的交流艺术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在我看来去掉其中那一部分虚伪和陈腐,保留下那一部分与人为善的精髓,我们的交流在这个世界上仍不失为一种美丽而不可多得的艺术。
评点:文章在谈“国人的交流艺术”的同时,显示了作者在艺术文化上的底蕴。“含蓄”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文讲究含蓄而隽永,绘画讲求意象的表达,人之含蓄更是被视为一种美德,谓之涵养。正因为此,本文才论述起国人在交流中所表现出的“含蓄”的艺术性来,并且对其根源也作了探索。对于这种文化遗传的结果作者有自己清醒的认识,
而且作者在论述传统文化时,采取的是辩证看问题的态度,有说服力。一个中学生对我国的文化能有如此中肯的认识和取舍态度,实在难得!
例文二
旺财与亨利
亨利是美国狗,自幼与那些黄头发高鼻子的人打交道,自然学会了一些老美们的派头;旺财是中国狗,长期随着它的中国主人,当然便有了一些中国的特色。
(1)
一天,中国狗旺财与美国狗亨利见面了。旺财一看到亨利便马上想:“啊呀,这家伙可是尊贵的美国狗,我可得正眼看它。”于是旺财向亨利摇起了尾巴。但亨利瞅了瞅旺财却想:“哼,又丑又笨的中国狗,我才懒得理它呢!”于是亨利趾高气昂,对旺财摇得欢快的尾巴不屑一顾。
——中国狗谦虚却惯于逢迎,美国狗自高自大却过于轻狂。
(2)
奔跑中,亨利与旺财互相碰撞倒地。同时站起时,亨利习惯性地说了声“对不起”。于是本来心中有火的旺财也立马赔笑:“何必客气,其实是我不小心撞了你……”亨利马上接过来用教训的口吻说:“没关系,下次注意看着路就行了。”说完很有绅士风度地抖了抖身上的灰尘扬长而去,留下旺财哑口无言呆在原地……
——美国狗偶尔的礼貌是为了引诱别人上当,中国狗则往往把别人对自己的“礼貌”看作是一种资本和自豪,于是便往往上当。
(3)
亨利与旺财同去森林,旺财先捉往了一只野兔子,于是它得意洋洋地大喊,叫亨利过来与其同享。后来,享利也捉住一只野兔,而当旺财前来分享时,亨利却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一个条件——下次获猎时必须偿还。
——中国狗在炫耀时常常不计报酬地将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让给了别人,美国狗相对保守且往往要求在交易中获得应有的回报。
(4)
旺财效法亨利要求亨利获猎时也必须分出一份。于是亨利在又一次获猎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但又不得不同意旺财共享,殊不知旺财却在此之前已偷偷独享了一只猎物。
——中国狗在不讲信用时也会捡些小便宜,而美国狗答应了某事后似乎总可以做到。
(5)
亨利与旺财间也颇有矛盾。
亨利常仗着人高马大欺负弱狗,旺财便常常忿忿不平地进行指责,有时言辞也颇为激烈。但亨利毫不在乎,依旧我行我素。
旺财也常因利益问题与其他狗发生争执,这时亨利却会横刀立马,一派狗国警察模样,张牙舞爪,直至双方停战(实际上是旺财忍气)而罢。
——美国狗学会了在打架中获利,中国狗似乎总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6)
呆在一起时间长了,亨利向旺财透露了一点心事:与人相处很受束缚,不如回到狗群中自由快乐。而旺财却大不以为然,它认为与人相处安逸舒适,有吃有喝有住,此生足矣。
——美国的狗总还保留着点“野”性,而中国狗却早已被奴化了。
评点:这是一篇很有创意的作文。作者操弄起“投枪匕首”般的杂文像模像样,语言诙谐幽默,起的狗名颇有特色,构思灵活机动,表现富有张力。6个片断描写加上画龙点睛的议论,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旺财的谦卑逢迎、盲目轻信、愚蠢老实、占小便宜、口舌之争、贪图安逸的性格和亨利自大轻狂、狡诈多变、寻求报偿、言出行果、恃强凌弱、追求自由的性格。文章以狗为喻,实际写的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中人的品性差异。
解析:
写作提示:题目中的观点基本上是对立的。我们可以从中任意选取一方面来阐述我们的观点;也可全盘考虑,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总体的评价。传统文化的范畴很大,笼统地谈,会很空洞,不如选取一两个方面来具体地谈,这样容易突出重点。文化总是前后相承的,写作中切忌绝对化,要看到文化的发展变化。即我们的视角要既能缩小于一点,又能扩大而至整个文化层面,收放自如。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C:传统文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D: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
近年来,各地媒体不断有有关“国学启蒙班”、“少儿读经热”的报道,让人感到“复兴传统文化”热浪袭人。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A:这种行为不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B:这是重视传统文化的表现 C:这是一种复古主义,在今天不值得提倡 D:这是对社会文化道德水准下降的回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敬德保民”、“自强不息”、“以和为贵”、“浩然正气”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2)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
(4)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回答本题时注意答题范围为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试题类型属于原因类,所以关键是回答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考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等角度进行分析。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领域 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的民族性 C:传统文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D: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当地的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