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机体得不到休息,压力刺激持续威胁甚至变本加厉地施压于你,机体就会进到()阶段。
恻隐之心
孟子论证了(),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A:性恶论 B:有善有恶论 C:非善非恶论 D:“性善论”
下列词语中,“厉”字用错的是()
A:厉兵秣马 B:变本加厉 C:伶牙厉齿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厉行节约 再接再厉 变本加厉 励精图治 B:无事生非 循规蹈矩 事必躬亲 委屈求全 C:炫赫一时 明火执仗 拾人牙慧 不肖子孙 D:颐指气使 遗人笑柄 得不偿失 浮想联翩
选出下列各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 )
A:变本加厉 厉兵秣马 励精图治 雷厉风行 B:厉行节约 各行其是 物是人非 惹是生非 C:共商国是 无事生非 刚腹自用 暗然销魂 D:声音洪亮 洪福齐天 声如洪钟 规模宏大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勉励 变本加厉 烦琐 不厌其繁 B:国是 惹事生非 文采 神采奕奕 C:委屈 委曲求全 艰苦 艰苦卓绝 D:萎靡 所向披靡 商议 不可思义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昏匮 溃不成军 馈赠 功亏一篑 B:是非 似是而非 惹事 惹事生非 C:靓妆 山青水秀 靖康 蜻蜓点水 D:本利 变本加厉 例行 厉行节约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白内障 大拇指 出人头地 走投无路 B:天然气 明信片 变本加厉 再接再厉 C:螺丝钉 挖墙脚 能屈能伸 委曲求全 D:殊不知 水龙头 惹事生非 山清水秀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福建省高考调研卷)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曰:“乃若其情①,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②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信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情,、②才:质性、人的本性。
下列句子全都反映孟子“性本善”思想的一组是 ( )
①性无善无不善也 ②陛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③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④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小题】C
解析:
【小题】有①②的排除,①说的是人性无所谓善良,②是说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不善良的一面)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 ‘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 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 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 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 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 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 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 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 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 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 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 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 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 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 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 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读解 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 提出并阐述过了。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 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而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 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 得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 “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 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他在《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 到了。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 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抛开抽象的哲学论争不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不是有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