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出自何处()
A:论语 B:孟子 C:诗经 D:史记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是谁说的()
A:孔子 B:孟子 C:颜渊 D:项羽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亭亭净植 ( ) (4)陶后鲜有闻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文章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1.(1)繁多 (2)沾染 (3)立 (4)少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是很多的。
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白 、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等。
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__《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一句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1.(1)沾染;污染(2)我(3)听说 (4)等待;等
2 .莲,是花中的君子。
3.叹惜知音少。追求洁身自好的情操。(答作者对莲的喜爱给1分)
4.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每空1分)
爱莲说(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可爱者甚蕃 ▲ (2)不蔓不枝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10.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 。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 ▲ 。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9-10略
11.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每点1分,共2分)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8.解释划线的字。
①出淤泥而不染(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③亭亭净植( ) ④陶后鲜有闻( )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0.周敦颐喜欢莲的淡雅高洁,你喜欢什么花,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理由不少于20个字)
[149b150e1e58917d.gif]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 代哲学家。
2、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3、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4、请用现代汉语,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
5、读了此文,对于平常人们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想法?
1、出淤泥……不妖; 香远益清。2、品德高尚 。3、略。
4、言之成理即可。
5、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2分)
5.①洗涤 ②生枝蔓 说明:本题2分。
6.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本题2分。
7.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说明:本题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技,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⑴可爱者甚蕃( )⑵陶后鲜有闻( )⑶宜乎众矣(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3.作者写“牡丹”、“菊花”的用意是什么?
24.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21.多⑵少⑶应当
22.对于莲花的爱好,和我一样的又有谁呢? 23.衬托莲花的高洁(答“对比”“衬托”也可) 24.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