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5分)
某中学七年级三班开展了“我也追‘星’”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按要求完成题目。
(1)针对中学生“追星”这一问题,班级准备作一次社会调查。如果让你做这项工作,你准备设计哪些问题开展调查?(至少三项)(1分)
(2)下面是班长小明对班上同学“追星对象”的调查统计:对象属于影视歌星实力派占25%,偶像派约占54%,有卓越贡献的中外名人只占10%。请你用简洁的话写出对上述材料的探究结果。(1分)
(3)著名画家、奥运福娃设计者韩美林先生在一次会议上突然炮轰于丹:“我以前挺喜欢于丹的,突然她蹦出一句,她喜欢周杰伦,这下绝对灭了我喜欢她的想法。你喜欢庄子,但怎么能同时喜欢一个大喊大叫的人?”(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论语》《庄子》研究者)你认为于丹作为一个经典研究者可不可以喜欢一个通俗流行歌手?谈谈你的看法。(2分)
(4)通过活动,同学们明白了应“健康追星”,请你设计一句宣传语,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1分)
(4)明星不是神灵,追星勿失自我。
答案: (1)有无崇拜的偶像?对偶像的崇拜程度如何?如果有机会见到你的偶像,你会怎么办?见到偶像会有何反应?喜欢偶像哪些方面?
(2)初中生心理不成熟,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自己追星行为产生的原因,需要家长和老师加以正确引导。
(3)示例一:可以喜欢。理由:①正常的喜好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别人无权干涉,更无权抨击。②喜欢周杰伦与研究经典并无冲突,并不构成矛盾,两者相辅相成才更能活出精彩人生。③人们不会因为周杰伦而冷淡经典,同样,也不会因为经典的高雅而拒绝通俗的娱乐。④周杰伦歌词中古朴的中国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⑤喜欢不需要太多理由,应宽容不同个性,尊重个人选择。(理由答出以上任一点即可)示例二:不可以喜欢。理由:①于丹作为经典文化的研究者,又喜欢通俗文化,两者反差太大,与已成为传播经典文化旗手的学者形象格格不入,令人无法接受。②于丹喜欢周杰伦,会让人感到是传统文化向通俗文化低头献媚。③传统与流行,古典与通俗是截然相反的两面,如果过多地关注流行通俗的东西,势必影响她对古典文化的研究。(理由答出以上任一点即可)
(4)明星不是神灵,追星勿失自我。
某班级开展了“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列题目。(4分)
【开场篇】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个本次活动的开场白。
【环保篇】活动中同学们展示了下列图片。
同学们倡议开展“拯救母亲河”活动,其中一个行动是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标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同学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请你把你的作品也告诉大家吧。
张立人:黄河母亲在哭泣,中华儿女齐救娘。
王明远:保护黄河,珍爱生命。
李倾城:心系黄河,共建家园。
你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开场篇】示例: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奔腾不息,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环保篇】示例:母亲河消失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悔——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班里要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班级成员之一,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4分)
(1)你们小组负责采访同学课外阅读的情况,请你准备两个采访的问题。(2分)
(2)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简洁的开场白。(不超过60字)(2分)
答案:示例:(1)①你喜欢阅读的课外书籍的类型?②你用作课外阅读的时间有多长,怎么分配?③课外书籍的来源?④影响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因素?⑤课外阅读的态度是?⑥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学习吗?
(2)如今,可供阅读的图书越来越丰富,可同学们的阅读时间却随着年级升高、功课增加而减少。在中学校园里,许多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气喘吁吁,课外阅读竟成了一项奢侈的休闲。我们要关注这一问题,建设“书香校园”。
农历三月三日,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民间有踏青放风筝的习俗,某校学生会准备举办一次“小风筝竞飞”活动。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富有创意的标语。(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3分)
答案:示例:让理想与风筝齐飞,让希望与春天同在!(对偶)
风筝飞满天,快乐无止境!(夸张)
放飞风筝,放飞理想,放飞美丽的心情!(排比)
请在下面空白处给这则海报拟写一条广告词,以增强宣传感染力。(3分)
海 报 毕业联欢晚会 节目:独唱、小品、相声、舞蹈、滑稽剧 |
略
我国北方地区一年比一年严重的春季沙尘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请根据你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则简短的公益广告,以表明你的态度并告诫人们应该做些什么。(4分)
要求广告语言简明、得体、号召力强。
对下列校园广告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字含意蕴,句句传真情”指的是宣传橱窗。 B:“求知而来,载知而归”指的是阅览室。 C:“懒惰者不会在此留下矫健的身影”指的教室。 D:“你的爱心,能托起一项事业”指的是希望事业。
在2010年春节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对联,融历史、地理、诗文、典故等文化于一体,成为晚会的精彩亮点之一。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在下面两副对联的前面填上省名。(2分)
______________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______________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______________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______________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
答案:湖南 湖北 云南 海南
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妖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
班级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脚踏一方土”,其中有一位同学收集了下面与“土地”有关的资料,请你阅读后归纳人们赋予了“土地”哪些含义?
材料一:《说文解字》指出:“土者,是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上,地之中;‘丨’,物出形也。”意思是“土”是“吐”生物的,凡是有植物生长的地方就有“土”。“土”字的二横(‘二’)、一直(‘丨’)形象化地表明了“土”与植物二者依存的关系。萧启宏经文:土音通吐,万物之母。
材料二:《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洹泥中,举以为人。”
材料三:在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一座保留至今的明清时代的社稷坛。社稷坛,就是祭祀社稷时所用之坛。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这种对社稷的祭祀,是出于古人对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坛上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填着青、红、白、黑、黄五色的泥土,它大体上符合我国土壤分布概况。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代称。
材料四:中新社西安4月30日电(记者张珂)今天下午,在兴致勃勃地游览了秦始皇兵马俑后,连战先生又愉快地接受了吴永琪馆长代表秦俑馆赠送的一块秦土。这块弥足珍贵的秦土,取自秦始皇兵马俑考古现场的坑道遗址。此间人士表示,由于西安是连战先生的出生地,这是两千多年前的故乡泥土,将这块秦土赠送给连战先生,十分有纪念意义。
答案:①土地孕育万物;②土地孕育人类;③土地是国家的象征;④土地是故乡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