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
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然而,现在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虐待老人等不文明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请你拟写一句宣传标语来呼吁人们尊老爱幼。
略
综合性学习(10分)
为了传承明礼、孝亲等中华美德,学校决定以“弘扬家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共话家风
15.班级举行“家风大家谈”主题班会,为做好发言,某同学收集了四则材料,请根据这些材料探究建设优良家风的意义。(3分)
[材料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
[材料二] 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
[材料三] 中国人历来重视门楣家风的教育和传承,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传统文化思想紧紧地凝固和塑造了中国民众的国有家风,形成了明礼、孝亲、忠厚、诚信、勤俭等“中国式”家风。……传统家风对人的塑造和培养,促进了人们的价值共识和道德的形成,深刻地影响和培育着一个文明大国应有的“国风”。
[材料四] “家训”不仅是每个家族的财富,也是社会的财富。“家教”不仅关乎每个家族的子弟,也关乎社会整体。良好的“家风”非常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答:
【活动二】宣传家风
16.学校要出一期以“弘扬家风”为专题的校刊,下面是学生来稿中的一段话,请把段中划线处的文字替换为成语。(2分)
家风是不露形迹地教人于日常言行中的,在我国,朴实无华的家风、家训随处可睹,许
(1)
多伟人的成长都得益于优良的家风,例如孟母熂杼、岳母刺字等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故事,都
(2)
体现了优良家风的重要性。
17.下面是校刊中的一篇插图,请根据这幅图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语。(2分)

答:
【活动三】颂扬家风
18.学校开展“颂扬孝亲模范”活动,请你根据下面材料,为孝亲模范陈汝煌写一段颁奖词。(字数50字左右)(3分)
家住龙桥的陈汝煌照顾体弱多病的父亲的事迹,在全市被传为佳话。父亲多年身患高血压,冠心病,陈汝煌每天清晨五点钟就起床陪父亲聊天、散步,一下班就回家陪护,经常为父亲收拾排泄物,擦洗身子。父亲住院37天,他每天都尽心照料,一天最多睡三个小时,父亲行动不便 ,无法上街理发,他就自学理发。在陈汝煌的影响下,全家人悉心照顾老人。
答:
15.(3分)答案要点:①有利于人的塑造和培养;②有利天家庭的兴旺;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或:有利于培养文明大国的国风,有利于人们价值共识和道德的形成)。
(每个要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16.(2分,每处1分)(1)潜移默化(2)家喻户晓(或:众所周知、妇孺皆知等)
17.(2分,符合题意1分,语言简洁生动1分)
示例:百善孝为先,忠厚传家久……
18.(3分)一评分说明:内容符合题意,语言通顺1分,表达感 人1分。
读下面童话,任选其中一个节气,写一段话加以介绍说明,(要求:至少运用上面选段中的一种说明方法;60字左右)(3分)
二十四节气(选段)
东风解冻鱼上冰(立春)
冰雪融化桃花开(雨水)
草木萌动鸿雁来(惊蛰)
芽茶播种燕飞舞(春分)
细雨放飞柳飘絮(清明)
雨生百谷春盎然(谷雨)
……
略。 (评分:3分,说明方法运用恰当1分,能体现节气特点,语句通顺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哪几个时间段;其次要熟悉每个时间段具有哪些自然现象;再次通过运用说明方法来体现节气的特点,如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等;最后语言的组织要简洁凝练,语句通顺。
月底选段,完成后面各题(6分)
选段一: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看云识天气》)
选段二: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苏州园林》)
选段三:沙漠是可以治理的。中国在治理沙漠方面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向沙漠进军》)
依照示例,填写①②③处的内容。
选段 说明方法 作用
选段一 ①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高积云的颜色、形态
选段二 ② 突出说明苏州园林部讲究对称的特点
选段三 ③
【答案】①打比方②作比较③具体说明沙漠是可以治理的(评分: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别与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悉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再根据说明方法各自的特点或标志性的词语来判断。如选段一把“云”比作“雪白的羊群”,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选段二古代的宫殿与苏州园林进行对比,看两者是否都对称,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选段三是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举“新疆建设兵团建立农场”的例子是为了“具体说明沙漠是可以治理的”。
综合运用
为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小记者走进同学当中进行了采访,下面是几个典型记录,请从中找出当前中学生爱国意识存在问题的三个原因,并提出一条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学生甲:我觉得除了枯燥的政治、历史书之外,我们接触的爱国题材的书几乎没有。图书馆的这类书只适合给小孩儿讲故事,根本就不吸引我们。
学生乙:每天老早上学,回家还有好多作业,老师、家长天天跟我们要成绩,连看新闻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爱国呀。
学生丙:我觉得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根本就不适合我们中学生,那些给小学生似的宣讲我们早听腻了。
原因:
办法:
原因:①适合中学生的爱国主义题材的书籍很少。
②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学校家庭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够重视。
③当前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不吸引学生,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策略。
办法示例:多出版一些适合中学生读的爱国题材的书籍;学校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注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操的培养;学校与家庭要相配合,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学校应该采取多种学生喜爱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开展革命历史知识竞赛、做日军侵华历史社会调查、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走访__、请专家做“现代军事科技与国际形势发展”报告等。

(2)班级准备编写一本以“谨记历史,展望未来”为主题的宣传手册。请你为这本手册拟一个书名,并设计两个编写栏目。(不得照抄示例)
①书名:《 》
②请你设计两个栏目
示例:历史的疮痍
你设计的栏目是:
(1)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37年侵华日军屠杀30万南__民,……中华民族忘不了历史的耻辱,今天我们特举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2)①示例:沉重的记忆
②示例:难忘的屈辱 光明的未来
战争可憎,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某班出了一期以“向往和平”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写一条宣传标语,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略
综合性学习。
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8周年,凤凰中学九年级(1)班将开展一次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
(1)妙解汉字 “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它的字义:————。
( 2)品味文化 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一句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名句,并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或一场战役。
古诗词名句 : 。
小说或战役:
(1)砍杀,攻打。
(2)古诗词名句示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小说或战役示例:《三国演义》或《赤壁之战》
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20日电 由中华炎黄研究会、河南体育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于端午节期间在郑州举行,届时将有来自海内外的多支龙舟队伍同场竞技,共度佳节。
本次龙舟大赛是以“中原龙舟大赛”为基础上升级成“中华轩辕龙舟大赛”的。大赛的宗旨是传承华夏历史文明,推动龙舟运动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大赛开幕式上设置了龙舟点睛、舞龙舞狮、龙风筝表演、龙舟对歌、龙舟豫剧等环节。从今年——农历壬辰龙年开始,以后每年的端午节都将举办这项赛事。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6字)
(2)材料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1)首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将在郑州举行。
(2)示例一:删去“上”。
示例二:把“以”改成“在”,把“为”删去或改成“的”。
示例三:把“以”改成“由”或“从”,删去“为基础上”。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3-16题。(17分)
【A.】(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B.】
人一生的时间表
(以平均年龄72岁计算)
项目 | 吃饭、睡觉 | 学习、工作 | 娱乐休闲 | 交通 | 做家务 | 共它 |
年限 | 29年 | 18年 | 12年 | 6年 | 6年 | 1年 |
占比 | 40.3% | 25% | 16.7% | 8.3% | 8.3% | 1.4% |
(根据新浪网材料整理)
【C.】
①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科学家从三个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
②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老人,让他们估测一分钟有多长。结果是:年轻人估测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一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一分钟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一分钟,才觉得这是一分钟的时长。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③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路很长。而回来是,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变少了,时间似乎过得就快 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
④人生也是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少了一些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是精神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这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因而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⑤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五岁的孩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占他生命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就会觉得很快。
(有删改)
13.围绕“时间去哪儿了”,三则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请逐一概括。(3分)
答:
14.指出材料C.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
15.比较材料A.与材料C.画线句主要表达方式及效果的不同。(4分)
答:
16.请结合材料A.与材料B.,联系生活实际,分别谈谈你得到的启示。(6分)
答:
13.材料A抒发了对时间不知不觉流逝的感慨。材料B则清楚地告诉人们一生时间分别去了哪里。材料C说明了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涉及不同的文体,完成时,应围绕“时间去哪儿了”。
14.举例子、作比较 说明时间的长短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是不同的。 【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完成时,首先应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然后再进行分析。
15.材料A运用的是抒情的表达方式,材料C运用的是是说明的表达方式。虽然表达的内容是相同的,但是材料A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具感染力,使人深思。材料C 则清楚地让读者知道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解析】此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把握,表达方式有记叙、抒情、议论、说明、描写等五类。
16.示例:要懂得感恩,要把时间花在学习和工作上而不是娱乐和休闲上。 【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完成时,应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比如材料A主要是写母亲对照顾小孩过程的回忆,然后抒发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所以可以得出我们要懂得感恩这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