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4.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句中能与它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

A:带水芙蕖点点雨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柳絮池塘淡淡风 D:丁香初绽悠悠云。

7.拟写对联。上联为“梨花院落溶溶月”,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一句作为下联最恰当?(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解析: 选A。对偶句要求上下两句结构完全相同,意义对称。

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7分)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珍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21.词的上阕写抒情主人公卷帘出场,倚楼凝望,思绪万千,“ ”一词点明了主旨。下阕 “青鸟不传云外信”一句,运用了“青鸟”的典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 的情感。(2分)

22.简要赏析结尾句“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的表现手法。(5分)

21.春恨。恋人无音信的愁苦。(2分。每空1分,后一空写出“愁苦”也可给分)

22.①以景作结或以景结情,(答出手法给1分,答“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也可给分)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更见凄迷,更增愁情;(分析1分)②化抽象为具体,(1分,表述近似的也可给分)把哀愁化作不尽之水,它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也是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的物化形象,写出抒情主人公心中的忧伤  ! (具体分析给2分,如有缺漏,酌情赋分) (共5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诗歌的语言,又考查诗歌的情感。本题提问明确,针对性很强。学生只要审清题目,解答起来难度不大。第一小空明确指向上阕,同时也告诉学生上阕的内容,“写抒情主人公卷帘出场,倚楼凝望,思绪万千”,再问到“点明主旨”的词,那自然是表明情感的词语,“春恨”就出来了。“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第二小问已经告诉学生“青鸟”是典故,再问情感难度就不大了。。“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在题干中直接点明“赏析结尾句‘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的表现手法”,这就给出了答题的方向。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最后点明手法的效果(写景的效果和抒情的效果)。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下面哪一句作为“梨花院落溶溶月”的对句最好?

A:柳树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

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命题立意】(1)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悠悠”写出了什么内容,二是对抒情起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变化,首先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红袖凭江楼”,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

A


解析:

对偶句要求上下两句结构完全相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