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某校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
(1) 了解传统习俗
不同的传统节日,人们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会贴春联,吃团圆饭……请举出元宵节的两个传统习俗。
(2)讲述节日故事
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故事或传说。例如端午节就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关。请分别写出与中秋节和七夕节(乞巧节)相关的故事或传说的名称。
① 中秋节
② 七夕节(乞巧节)
(3)策划节日活动
班上将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果同学们推荐你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模仿下面的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示例】项目:中秋诗词朗诵会
目的:增加古诗词的积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① 项目:
目的:
(1)吃汤圆(或元宵)、猜灯谜(或赏灯会)任写两个即可;(2)中秋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故事;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3)项目:元宵灯谜会;目的: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深入了解传话文化的精髓。
今日,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总决赛在北京开赛,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汉字应用和文化传承的关注。请你参加下面与汉字有关的活动,按要求完成任务。
(1)探究材料
请探究下列材料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张女士的工作就是与文字打交道,她一向认为自己的文字功底还不错。在键盘上打字如飞的她,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常常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字也没有以前写得漂亮了。在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过程中,她也拿出纸笔,在主考官念题后开始答题。令张女士深受打击打击的是,两轮听写下来,每轮14个词,她最好的情况是写对了一半。应该指出的是,社会上类似张女士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
(2)趣解汉字
请你仿照示例,从备选汉字中选择一个,进行趣解。
示例1:劣——做事偷懒,“少”出了“力”,成绩自然比别人差。
示例2:碑——“卑”微的“石”头,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就执著地站立了一生。
备选汉字:出、愧、海、您、协
(3)规范用字
学校食堂的菜品公示栏上有如下内容:
今日菜品 素菜2元:炒白菜、炖罗卜…… 晕菜3元:青椒肉丝、木耳肉片…… |
①请改正公示栏中的两个错别字: 改为 ; 改为 ;
②就上面的错别字,你准备给食堂师傅提出来,请他们改正。你将怎么说?
(1)社会现象:汉字书写常常提笔忘字,书写也不漂亮。或者:“现在人们汉字书写能力明显下降。产生原因:随着电脑运用的普及,电脑书写越来越普遍,人们过度依赖键盘,手写机会越来越少。
(2)出:群“山”之上的“山”,脱颖而出成就卓越。或:翻过了两座“山”,总会找到出路。
愧:“心”里有“鬼”,自然不得安宁。
海:牵手“每”一滴“水”,凝聚每一个浩瀚的梦,演绎出一个壮阔的境界。
您:对“你”“心”存一份敬重。或:把“你“放在”心“上,因为重要,因为尊重。
协:“十”个人齐心“办”一件事,再大之事也可成就。或:要办成一件十分成功的大事,必须考大家共同努力。
(3)①“罗卜”因为“萝卜”;“晕菜”应为“荤菜”。②诙谐幽默体:师傅您好!今天的“萝卜”怎么姓“罗”了,我吃了青椒肉丝乍头晕目眩呢!师傅,请您为公示栏整一下容吧!或者:叔叔,您好!菜品公示栏上你们不小心写错了两个字,“萝卜”的“萝”和“荤菜”的“荤”字上面都是个“草字头”,建议您改过来。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去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如今,由原班人马打造的姊蛛篇“中国成语大会”正在央视热播,唤起了观众对成语这一中国特有文化资源的重新审视。此档节目4月18日姑播,7月6日结束。
【材料二】成语是汉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的。它大多来自传统经典著作,高度凝炼,自成语境,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1)根据材料一,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不要出现具体时间)。
(2)作为材料二的佐证,请从下列成语中任选两个写一段话(不超过50字)。并写出其中一个成语的出处。
举一反三 豁然开朗 一鼓作气 心旷神怡 曲径通幽
成语 出自
(3)某校八年级组织学生收看了“中国成语大会”,并准备在年级也举办一次“成语大会”。请根据下列同学对电视节目的议论,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当面向年级组织话动的老师提一些建议。
小A.:节目中的一些成语在生活中很少用到,没什幺意思。
小B.:看来看去,比赛还不就是少数人的事?
小C.:看出来很多选手赛前都作了充分准备,但死记硬背的东西能长久吗?
⑴“中国成语大会”正在央视热播。⑵示例:联考前夕,哥哥一鼓作气地将所有大科复习完毕,可仍不能举一反三。成语: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⑶示例:老师,要积极宣传活动的意义,让大家对活动提高认识。
两年前,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今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与观众见面了。请阅读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在摄制前提出了54条要求与建议,如“美食不是目的地,是出发点”。因此,《舌尖2》收录了这样的故事:一对养蜂夫妇一年中300天带着帐篷奔走在路上赶花酿蜜,他们坐着嘴甜也最苦的活计。摄制组跟拍了这对夫妇40天的旅途,从四川出发,越过秦岭,落脚甘肃。
(《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4月18日)
【材料二】《舌尖2》这部最初曾被建议围绕“八大菜系”来做的纪录片,最终选择了以美食为由头讲故事的路径,以美食见人生,将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加上原本就有的精妙的配乐、磁性的解说和精彩的画面,因此《舌尖2》一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就引起轰动。
(《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4月21日)
【材料三】网民“@颜黛鸢”:大概《舌尖1》的火热让制作团队压力很大,导致《舌尖2》过分追求所谓“背后的东西”,讲故事占据80%,美食倒成了一闪而过的东西了!觉得“舌尖”还是带给“吃货”简单的满足和幸福更好。
(《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4月22日)
(1) 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火热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说说《舌尖1》和《舌尖2》的相同之处。
(3)很多网友评论《舌尖2》:“少了口水,没控制住泪水。”请依据材料,说说网友这样评论的原因。
(1)《舌尖1》重在对中国美食的礼赞(或重点介绍美食带给人们味觉的满足和幸福)。
(2)都介绍了美食;都有精妙的配乐、磁性的解说和精彩的画面;(3)“少了口水”的原因是:《舌尖2》过分追求美食背后的东西,有关美食的介绍篇幅较少, 带给人们舌尖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不够。“没控制住泪水”的原因是:《舌尖2》充分挖掘美食背后的感人故事,以美食见人生。(或“与美食有关的故事很感人”或“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让人体会到劳动的艰辛。)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围绕“我们爱语文”这个主题,学校开展了“读写与交流”系列活动。
(1)【消息撰写】你校晓华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在本市将举办的一次语文盛会,并撰写了一则消息:
11月13日上午,洪氏教材30年暨洪宗礼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在泰州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专家和六百多位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同研究洪氏教材和洪宗礼教育思想,交流母语教育改革心得。会议历时三天,先后开展了“洪宗礼教育思想研讨”“参观语文教材改革成果陈列室”“师生教材使用心得交流”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参会师生纷纷表示,要向洪先生学习,以满腔的热情把语文学习与教学推向深入。
请你帮晓华为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2)【读写交流】晓华把这则消息与在活动中所拍的照片发布到学网站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①大家发现消息中“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一句中有成分残缺的语病,请你结合提示将错误的具体类型和修改方法向晓华做一个解说。
【提示】成分残缺的情况主要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
②在论坛上看到右边的照片,大家纷纷跟帖抒发自己的感想。请你仿照网友“小书虫”的留言也跟发一个帖子。
“小书虫”:语文课本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
你的跟帖:
(1)洪氏教材30年暨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泰州隆重召开
(2)①晓华同学你好,这是一个病句,理由是“主语残缺”。因为“通过这些活动”是一个介词结构(或介词短语),不能作主语,所以“使……”就没有主语了。这种病句,很容易修改,或者删“通过”,或者删“使”。
依据材料,为“越辩越明”栏目拟定辩论赛的双方观点。
东南大学引导专家教师默默无闻做学问,努力通过学术论文表达思想和观点;也鼓励专家教授上媒体传播新思想和心观念,推出专家教授“新闻贡献年”排行榜,这一做法引起热议。 (材料出自《江苏科技报》)
正方观点:
反方观点:
正方观点:默默无闻做学问、专家需埋头苦干,经营自己的学术;
反方观点:专家应走出象牙塔,与时俱进,利用媒体传播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江州中学拟举行“生命与自然相爱”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八年级将举行郊游活动,请你从爱护自然方面给同学们一句温馨提醒。
(2)《汤姆·索亚历险记》多次写到汤姆在大自然中的感受,请具体说说汤姆经历“海盗生活”时,大自然让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请你以学校文学社的名义,为5月23日的“生命与自然相爱”正文活动写一则启示。(80字左右)
(1)示例1:爱护自然,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示例2:我们不当大自然的统治者,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
(2)在摆脱了成人世界的禁锢后,享受大自然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没有人为制造的命令,没有约束人的规矩,充满着永无止境的新奇和快乐,大自然的温馨和快乐使他忘记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
(3)略。(1)示例一:爱护自然,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示例二:我们不当大自然的统治者,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 (2)在摆脱了成人世界的禁锢后,享受大自然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没有人为制造的命令,没有约束人的规矩,充满着永无止境的新奇和快乐,大自然的温馨和快乐使他忘记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3)略
今年,某网站随机抽取了540名中小学生,进行上网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请你对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写出你得出的结论。
抽样年级 | 起始触网年龄 | 平均上网时间/天 | 无线上网方式所占比例 |
小学三年级 | 7岁 | 20分钟 | 80.3% |
小学六年级 | 8岁 | 36分钟 | 83.5% |
初中二年级 | 10岁 | 1小时15分钟 | 78.6% |
高中二年级 | 12岁 | 1小时48分钟 | 80.5% |
结论:①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整体呈现低龄化发展的趋势;②平均上网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③无线上网是学生主要的上网方式。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词,①许多人甚至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把“绯”读为“fěi”,其实“绯”的正确读音是“fēi”
材料二:②有人对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全班共45人,其中39人认为“绯闻”的“绯”读“fěi”6人认为读“fēi”;前者还认为“绯”是多音字,在“绯闻”中读“fěi”,在“绯红”中则应读“fēi”。
材料三:调查结果还显示,③学生对“绯闻”的认知来自平时收看电视、网络及广播的娱乐节目,而“绯红”一词则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
材料四: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绯闻”一词常被误写成“诽闻”。如“④编造同事诽闻被判3000元。”(注:“诽”读“fěi”,意思是说别人的坏话。)
⑴从第二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
⑵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绯”字读错的原因有几条?
答:
⑶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纠正这种错误?
答:
⑷在上述材料的画横线句中还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处序号并改正。
答:
⑴大多数学生将“绯闻”中“绯”读为“fěi”,并且认为“绯”是多音字。 ⑵①受多数人和媒体误读的影响。②受“诽”词义和读音的影响。 ⑶①注意语文学习的课内外结合、书本与实践缬合。②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的语文素养。
⑷③“收看”后加“收听”。④“判”后加“赔”或“罚”

说明内容全面,层次清晰,点名寓意,能恰当使用一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