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4分)
(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请列举三项。
(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4)一个时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频出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
(1)[答案示例]普通话是我们沟通的桥梁。(2)[答案示例]演讲、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对口词等。(3)[答案示例] 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施以正面影响。②把普通话纳入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
(4)[答案示例]①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和地方传统的问题。②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但也不宜任意扩大方言的影响。③普通话虽作为正式交流用语,但不必在任何地方都使用普通话,那样不现实。④推广普通话应考虑我国的实际,不能一刀切,不能操之过急。点拨:第(1)小题应明确活动的意义、宗旨、特点等,只要涉及其中一个方面即可。第(2)小题符合背景要求,具有语文活动的特点,能举出三项活动即可。第(3)小题只要能给学校提出符合要求的建议,且有一定的创意即可。第(4)小题只要能就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推广普通话的方法等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不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法,言之有理即可。
用下面的词造句。(6分)
① 美丽
② 美好
③ 优美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10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气象物候知识,学校准备开展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你也乐在其中。
【活动一:创意设计】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个有创意的名称: (2分)
【活动二: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前四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的规律,请你帮他分析一下。
第一, ;第二, (2分)
【活动三:网络写作】为了让更多同学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某同学代表班级写了一段话,准备发在校园网上。
①气象物候知识既实用又有趣。②正常的物候条件,影响着农作物生长的好坏。③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就依据草木枯荣、候鸟去来、云彩变化等现象来安排农事。④诗人们也从大自然丰富的语言中得到灵感,他们常常由物候现象联想到繁复的生命过程,生发出诸多感悟,传达出独特的审美体验。⑤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能了解前人积累的经验,增强科学意识。
上面的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你帮忙修改,将改正后的语句抄写在横线上。(2分)
(1)有语病的是第 句,修改为
(2)有语病的是第 句,修改为
【活动四:专题探究】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4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雁去衡阳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雁:
燕:
活动一:无统一答案。名称要紧扣“气象物候”,力求新颖。例如:气象物候 你我齐学;气象物候流行风等。(2分)
活动二: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共2分,一点1分)
活动三:(1)有语病的是第②句,去掉“正常的”或改为“物候条件正常与否,影响着农作物生长的好坏。”(2)有语病的是第⑤句,删去“使”即可。(共2分,改对一句得1分)
活动四:“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 “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共2分,一点1分)
专题学习与综合性学习。(9分)
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名著竞读”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九年级(1)班学生读完《格列佛游记》后,准备出一期黑板报,初步拟定以下三个栏目,请帮忙完成内容的撰稿。
(1)“名著人物”形象栏。(写出人名并简介其性格特点)(3分)
(2)“精彩情节”大家看。(简要概述与此人物相关的一个精彩情节)(3分)
(3)“读后一得”交流台。(写出你对此人物或此情节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3分)
(1)示例格列佛刚毅勇敢,具有冒险精神,心地善良,聪明机智,谦逊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事物。
(2)(略)提示:语句通顺,情节完整
(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在公园的小径边,开满了带刺的白色蔷薇花,三个来公园走锻炼的人打这条小径路过。
第一个因为急于要赶到目的地,步履匆匆,路旁的景致什么都没有看见。
第二个看了一下带刺的蔷薇,惊叫说:“天哪,花中有这么多的刺!”
第三个却眼前一亮,说:“不, !”
第一个人很麻木,他看不到风景;第二个人挺悲观,风景对他而言,毫无意义;至于第三个人,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朋友,你是哪一个呢?
(1)请在原文的横线处填写一句适当的话。(10个字以内,注意上下文衔接自然)2分
(2)三个人对蔷薇花的态度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观。请写一段议论性文字,针对以上一种或多种人生观加以点评(80字左右)4分
(1)示例:①应该说刺中有花 ②虽然有刺,但是花很美丽。(意思对即可)2分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4分
示例:①甘于平庸、陷于麻木的人,总是听命运的把握;悲观的人,总是患得患失,缺乏斗争的勇气;而只有那些乐观的人,能勇于挑战,最终成为真正的智者和勇者。(对三种人生观进行点评)
②悲观的人生态度是不健康的。悲观的人,只看到扎人的花刺,看不到娇艳的花朵 ;无视美丽,放大丑陋;不憧憬美好的未来,止步于眼前的挫折。悲观的人,始终看不到万丈光芒!(对其中一种人生观进行点评)
综合实践(5分)
今年5月8日是第61个“世界微笑日”。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有了微笑,就多了阳光,多了欢乐……
(1)请写出两个含有笑字的褒义成语。(2分)
(2)请你给远方的朋友发一条祝福短信。要求其中含有“微笑”一词,并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以内。(3分)
(1)(2分)例:眉开眼笑 谈笑风生 谈笑自若 谈笑自如 笑容可掬 笑逐颜开 嫣然一笑 音容笑貌 笑口常开等。
评分标准:成语中有错别字不得分,每写对一个得1分,共2分。
(2)(3分)例:面对失望,以笑容来填补;面对伤心,以笑容来忘却;面对成功,以笑容来释放。愿你多多微笑烦恼少少。
运用修辞手法得1分,含有“微笑”一词得1分,语言得体得1分,满分共3分
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你留心过你所用的语文课本是何种版本吗?如果没有留心,没关系,以后留意点。这一问记在心里,不需回答。下列问题可要认真作答哟——
(1)在毕业之际,请向陪伴你三年的课本说几句“真情道白”。(3分)
(2)六本语文书,数百篇诗文。坦白的说,未必都是你最喜欢的。你觉得哪一篇课文不适合做课文?说说你的依据。(5分)
(3)请向课本的编者推荐一篇文章作为课文。写出文章的篇名以及你推荐的理由。(3分)
1)围绕“语文”课本或语文学习,须有“真情”。(2)本题只要回答至少得1分,“依据”允许有个人色彩,但言语偏激最多得2分。(3)理由与文章内容能切合得3分。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2分)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闻 义 不 能 从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略。
相关链接一: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报任安书》司马迁)
相关链接一:黄春平的老家在福建闽侯县,小时候家里很穷,13岁才上小学。那时候他已经人高马大了,不好意思从一年级读起,就央求老师让他直接读四年级。老师同意了。两年后,黄春平就考入了闽侯第二中学。他父亲病故后,他妈妈就到外地去当保姆,挣钱支撑家庭,他才得以继续学习。上大学之前他根本就没有鞋穿,多数时候都是光着脚。几十年后黄春平成为实现中国人登上太空梦想的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京华时报》05.03.04)
(1)阅读上面两则材料,结合上文,写出你对生活的理解。(4分)
(2)请你再为这篇文章各链接一个事实材料和道理材料。(不得与本试题内容雷同)(6分)
(1)没有统一答案,但要答到困难与生活的关系和怎样面对困难。答到困难与生活的关系得2分和答到怎样面对困难得2分。只要回答,不给0分。参考答案:困苦、磨难是生活的一部分,积极面对,会有一个充满阳光的成功的人生。(2)略。
综合探究。(4分)
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上古暑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材料二:
(1)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2)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2分)
(1)中国有悠久的“月文化”(中国人喜欢借月寄情) (2)示例1:月,传悠久文化;月,寄人间真情。 示例2:月,你如一位翩翩仙子,款款走进多少文人墨客的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