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生活处处有语文。浸润在校园里的是语文的馨香,充盈在广告里的是语文的智慧。学语文.就要读灿烂多姿的中国文,品隽永含蓄的中国话.用规范典雅的中国词。请你和我们一同“漫游语文世界”。

4.(8分)积累名句。请将下面古诗文句子补充完整。

幽州台上,陈子昂寂寞而歌:念天地之悠悠, ;琅琊山中,欧阳修悠然而吟: ,在乎山水之间也。晨雾茫茫,芦苇飘荡: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慕雪纷纷,红旗不卷:山回路转不见君, 。出师之前,诸葛亮上表进言: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战乱之际,白居易对月抒怀:共看明月应垂泪, 。心怀愁绪,李清照倦于晨妆: ,欲语泪先流;身处陋室,刘禹锡欣然而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5.(2分)拟写标语。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条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6.(2分)赏评广告:

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问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7. (4分)阐释观点。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有木有”等;另一方面,今年高考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网络语言。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分,条理清晰,60字左右

4.①独怆然而涕下②醉翁之意不在酒③兼葭苍苍④雪上空留马行处⑤诚宜开张圣听⑥一夜乡心五处同⑦物是人非事事休⑧有龙则灵(错一字扣1分,不跨题扣分)

5.示例:读经典书,做文明人;雅言传承文明;书香浸润校园,智慧点亮人生(酌情给分)

6.示例一:运用了对偶和对比手法。句式工整流畅,“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随手关灯”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国家大计,有很强的警示效果。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指出手法1分,品析1分。意近即可。)

7.示例一:我赞成使用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来自于生活,新颖、时尚。写作时适当借鉴,显得更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学之间用网络用语交流更亲切,也更能体现我们青少年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风格。示例二:我认为应该规范使用汉语。汉语历经几千年,不仅是中国的文字,更是我们中国的文化。新时代的学生,是文化的传人,更应该主动学习并使用规范语言。我赞成高考不能使用网络语言。(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综合性学习。(8分)

朱熹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闽北著书讲学,武夷山、建阳、建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近日在南平市召开的“朱子文化座谈会”上,与会者建议将朱子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为弘扬朱子文化,学校拟开展以感受朱子“崇文重教,明礼诚信,人格修养”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活动一:引经据典话修养】

朱熹对胸怀坦荡、宽厚善良、谦和行善、诚实守信等人格修养有过精辟的论述,如:“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班级准备出一期小报,要求每人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中搜集有关人格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请写出一句你搜集到的名言。(2分)

【活动二:融合互动谈养成】

朱熹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要求同学们围绕“学习中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展开调查。请你向全班同学推荐一种学习方面的好习惯,并简述其好处。(3分)

好习惯: (1分) 好处: (2分)

朱熹曾对礼义作过这样的阐述:“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班级准备开展“知书明理”主题讨论会,班长要求同学们对下面材料进行探究,请说出你探究的结果。(3分)

材料:在2012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中国选手荣获16金中的10金。在交换礼物时,外国小朋友送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而中国选手因没准备,只好回赠人民币。

8分)①(2分)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②(3分)示例一:好习惯:课前预习。好处:既可以将学习内容作一个初步了解,又可找出重难点,以便上课时解决。  示例二:好习惯:写日记。好处;既可以记录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感受,也可以通过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好习惯”1分,“好处”2

分,好处答到一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

  ③(3分)示例一:中国选手虽然获得大多数金牌,但却在礼仪上输给外国小朋友。示例二:中国选手只注重比赛成绩,却忽视了礼仪。  示例三:中国选手既要学好学科知识,更要补上礼仪一课。  示例四:外国小朋友不论比赛输赢,都会向竞争对手赠送精心准备的礼物,以表达自己的善意和尊敬。  示例五:外国选手除了在乎比赛成绩,还看重人与人的交往。而中国选手只在乎比赛成绩。(谈到一点即可,意对即可)

综合性学习:桥文化。(7分)

桥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为增进对它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参与“桥文化”的探究,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1)【桥之名】按提示,说出下列各式各样的“桥”。(2分)

①用石头砌成、桥洞呈弧形的桥叫做 ②使道路形成立体交叉的桥称为

③传说中,喜鹊在天上搭的桥名曰 ④雨后彩虹被喻为

(2)【桥之美】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诗句所表现的桥之美。(3分)

①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美在

②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美在

③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 美在

(3)【桥之韵】生活中还有许多无形的桥,请参照示例,另写一句。(2分)

示例:严复将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搭建了通往西方文化领域的桥梁。

 (7分)(1)(2分。每空0.5分)①石拱桥  ②立交桥  ③鹊桥  ④人间天上的桥

  (2)(3分。每点1分)气势恢宏  桥长无与伦比  诗情画意(或“桥上桥下景物融为一

  体”)    (3)(2分)略。(意思对即可)

2012年11月,“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将在客家祖域——福建三明举办。客家中学决 定举办系列活动迎接此次盛会。请阅读相关资料,完成下面题目。(IO分)

【材料一】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时期,由于战乱加之l两瘟疫,迫使黄河流域的人民无法生存,大批地向南流徒。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徒之后,来到宁蓑鹣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他们在此创建家目,繁衍生息,形成独特的客家民系。在采生存、争发展的过程中,客家人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团结进取、崇文重教、敬祖睦宗、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

【材料二】三明置重要的客家地区,是客家大市,全市273万人口有近200万是客家人,全球公认的客家祖地在三明宁化县的石壁,每年全球很多的客家人都会到石壁来祭祖。

【材料三】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被称为“客家人的奥运会”,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全球有一亿多的客家人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71年开始,客家人每隔二三年举办一次聚会,这就是客属恳亲走会。第25届客属恳亲大会是三明首次举办的世界性盛会。

(1)请你为“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2分)

(2)校团委请你策划“迎接世客会”的主题活动,写出你策划的两个主题活动名称。(4分)

活动一:

活动二:

(3)右图是“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的吉祥物“葛藤娃·阿明”

——身着客家服饰,张开双臂、高举大拇指,头上饰有龙角和葛藤

叶等。请你探究吉祥物“葛藤娃·阿明”的寓意。(至少写出两

点)(4分)

注:葛藤,常见于三明山区,易生长,藤蔓类植物。

(10分)(1)示例:根菜祖地,客聚三明;千年祖地情,天下客家亲;展示祖城风情,弘扬客家精神;相约2012,相约客家祖城——三明……(2分,符合题意即可)

  (2)示倒:客家名人故事会;“根系祖地,客聚三明”征文(书画、演讲)比赛;客家文化知识竞赛;“客家历史知多少”手抄报(黑板报)展览……(4分,每个2分,符合题意即可)

   (3)示例:A.三明客家人喜迎懂界客属乡贤回家的欢快心情;B.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C.三明客家人办好世客会的坚定信心;D.世界客属乡贤对三明及三明客家人的赞誉之情;E三明客家人是龙的传人,有着葛藤一样坚韧顽强的品格;F.三明客家人求生存、盼安宁、祈幸福的美好愿望。(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综合性学习。(7分)

学校开展以“龙年话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一 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则,参照示例,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4分)

【材料一】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摘自歌曲《龙的传人》)

【材料二】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乘坐的车子叫“龙辇”,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材料三】 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舞龙灯,跳龙舞,赛龙舟,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材料四】 龙具百兽之形态,汇天地之灵气。古人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似驼 (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显能隐,千变万化,腾云驾雾,上天入海,呼风唤雨。

示例:我选材料三,探究的结果是:龙象征着吉祥平安。

我选_________,探究的结果是:

我选_________,探究的结果是:

活动二 同学们收集了不少与龙有关的谚语佳句。这些语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请从下列四句中任选一句,写出你从中悟出的道理。(3分)

①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②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我选第_________句,悟出的道理是:

活动一 

示例:材料一,龙象征着中华民族(或:炎黄子孙)。材料二,龙象征着皇权(或:皇帝)。材料四,龙象征着超凡的力量(或:兼容并包的精神)。(4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活动二 

示例:第①句,要想实现心中的志向和抱负,就要不惧艰辛,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或: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第②句,缺少必要的条件,就无法施展才干。第③句,不要过于在乎外表,而要注重内涵。(或:一个人只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不会在乎物

质上的贫乏与否。)第④句,要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就要日积月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奋斗。(3分,言之有理均可)

综合性学习(10分)

  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为弘扬龙文化,班级开展以“龙年寻龙踪”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龙图配题

15、对联、成语、民彦……到处都有龙的踪迹。同学们把收集到的资料编成一期关于龙文化的班刊,准备用下图作为插图,请你用一个含龙的四字短语,给这幅图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用楷书或行书规范、工整地写在田字格里(3分)


【活动二】龙年说龙

16、中国民间逢年过节舞龙灯、赛龙舟,庙宇、壁画、廊柱……龙的身影无处不在。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龙呢?下面是某小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围绕“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龙”的问题探究出三条主要原因。(3分)

【材料一】 龙是中国古人对蛇、鳄、鱼、鲵、猪、鹿、熊、牛、马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龙的主要融合对象,因此,龙常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群君”。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中,“龙”很早就作为一种地位崇高、内涵丰富的免征物而存在。在古代,龙更是帝王的象征,着龙袍,坐龙椅,龙图腾成了皇权的象征。

  【材料三】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清朝时把龙绘制在国旗上,制成黄龙旗。随着使节、商船、留学生和华侨走出国门,龙成了每一个中国人身份的标识,产生了莫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妙解生肖

17、龙是十二生肖之一,而生肖又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引发同学们对“十二生肖”的讨论,大家众说纷纭请你从下面所提供的备选生肖动物中再选一种,与“龙”组成一对,并模仿甲乙两位同学的表达,把句子补充完整。(4分)

甲同学说: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所作为。

乙同学说:老虎和兔子。老虚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胆大心细。

我说:龙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示例:巨龙腾飞 祥龙献福 飞龙在天……

16、(1)龙被中国人奉为神物

  (2)龙是地位崇高、内涵丰富的免征物

  (3)龙是中国人身份的标识

17、言之有理即可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7分)

“松树顶上鹧鸪鸣,松树底下好谈情。老妹有情应一句,省得阿哥满岭寻。”“劝

妹老成要在家,莫去上家过下家,上家有个二流子,下家有个懒西妈①,学坏身子害自家②。”在“首届客家山歌节”的舞台上,68岁的“山歌王”倾情放歌。

注:①懒西妈:懒惰的女人。 ②自家:自己。

⑴ 得知你是“到民间采风去”的组织者后,文化程度不高的山歌王请你把他唱的山歌特点总结出来。(2分)

⑵ 作为“首届客家山歌节”的志愿者,你深切感受到了客家山歌的价值与意义,你和同学们决定在网上发起一个“鹧鸪计划”,发动大家对如何传承与发扬客家山歌献计献策。现请你先拟出三条建议。(3分)

⑶ 根据具体情境,补充句子。(2分)

听完演唱,在外漂泊了几十年的客家籍归侨黄老先生紧紧地握住山歌王的手,激动地说:

 (1)(答对一点得1分,共2分)

 ①幽默(风趣、浪漫)。

②口语化,通俗易懂,易记。

③押韵,琅琅上口。

④贴近生活实际。

⑤有教育(劝诫)意义

⑥体现客家语言特点,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⑦运用比兴手法。

(2)(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①收集客家山歌(拜访民间老艺人、整理有关资料等)

②将相关资料刻录成光碟,便于学习和保存。

③将客家山歌编入乡土教材。

④举办客家山歌培训班。

⑤多开展“客家山歌大家唱”活动。

⑥在学校开设“客家山歌兴趣小组”。

⑦通过电视、活动、标语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⑧扶持(政府、企业、个人赞助)老艺人带徒弟。

⑨开设客家山歌讲座。

(3)(2分)示例一:在我漂泊的日子里,时时刻刻都萦绕着家乡的[59323fd0bd884903.gif]山歌,谢谢你让我圆了思乡梦。

             示例二:老乡啊,听了你的山歌,我才感到我真正回到家了!

         (要扣紧思乡、山歌作答。)

最近,班里开展了一次以“走近草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其申,完成

下列任务。(9分)

活动一:认识草原文化。

(1)阅读下面文字,给“草原文化”下定义。(3分)

草原文化是一种地域的、民族的特有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海洋文化、雪域文

化一样,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

进步产生过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是中国北方温带半干旱区域,旱生或半旱生草

原植物群落生长的草原上,活动生息的、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或半游牧族群在数千年以来共

同创造而成,并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文化。

草原文化是 一种地域的、民族的特有文化。

活动二:吟唱草 原牧歌。

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不少歌颂草原的诗歌。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有一首诗,赞美一首

草原牧歌。阅读元好问的诗歌,回答问题。

慷慨歌谣传不绝, 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 也到阴山土默川。

(2)诗中说的这首“慷慨歌谣”指的是( )(2分)

A.白居易《观刈麦》B.北朝民歌《敕勒歌》

C.王维《使至塞上》D.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对元好问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热情赞美了中州的英雄气概。

B.诗歌评价这首“慷慨歌谣”:慷慨、质朴天然、有英雄气概。

C.诗歌描绘了一幅中国北方草原的天然图景,展现了草原的独特魅力。

D.诗歌表现了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活动三:赞颂草原英雄。

(4)“草原文化”具有崇尚英雄的精神风貌,她是一种英雄文化。“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

雄竞折腰”。请你从下面几位草原英雄中,任选一位,用一句话向同学介绍。(2分)

拓拔畦 成吉思汗 忽必烈 嘎达梅林 乌兰夫

答:

(1)摹文化是中国北方温带半干旱区域,旱生或半旱生草原植物群落生长的草原上,活动生息的、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或半游牧族群在数千年以来共同创造而成,并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地域的、民族的特有文化。(答案包括“中国北方温带半干旱区域”“ 生或半旱生草原植物群落生长的草原”“ 、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或半游牧族群”三年信息点)(3分)

(2)B(2分)

(3)B(2分)

(4)北魏开国皇帝拓拔珪

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

统一蒙古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争取自由解放的民族英雄嘎达梅林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

完成下面两道综合性学习题(6分)

(1)5月8日晚,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十九中语文老师张丽莉,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推开了身边的两个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下……为了表彰张丽莉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教育部授予她“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请你拟写一则关于张丽莉的颁奖词。(3分)

颁奖词:

(2)“五·一”期间,王双华同学回到了家乡。家乡的山,家乡的水,使他陶醉,他很想把家乡初夏的美景描绘出来。请你用下面所给的词语,经过自己的想像,用比喻或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王双华家乡的美景。(100字以内)(3分)

山峦 翠竹 深潭 小溪

答:

(1)示例:你用心与学生沟通,用爱与学生相处,你的善良感动学生,你的高尚感动人民,你的大勇感动中国,你的大爱感动世界,你无愧于高尚师德的典范,人民教师的楷模。你犹如一朵圣洁的茉莉,绽放在五月的中华大地。(共3分,符合颁奖词基本要求计2分,有一定文采计1分。)

  (2)示例:夜雨把山峦洗得明净葱茏,翠竹迎风摇曳,如青裙少女,飘逸一阵阵清香。山下的深潭,明镜一般,倒映水中的蓝天、白云和山峦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小溪便从这山水间流出,像一条长蛇,蜿蜒着流向远方。(共3分,用所给的词描绘出景物特点,计2分,修辞手法计1分)

请你根据提供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下面的问题展开探究(3分)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定下的“世界读书日”。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是为了纪念在这一天出生或逝世的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这样一批著名作家,也是在提醒人们,阅读可能是又一面临“消亡”的事物,尽管现在阅读物和阅读形式空前多样。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只有5.6%的国民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65.5%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每年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而700万人口的以色列却有100万人拥有借书证。

问题:如何改变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请你提出几条建议。(至少写出三条)

(3分,回答出一下答案中的三点即给三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政府要加大读书场所的建设和开放的力度;(2)图书出版发行部门要创作更多更好的读物,将读者重新引回到书本面前;(3)学校。家庭都要注重创设读书氛围,培养个人良好的读书习惯;(4)设立阅读日或读书节,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5)设立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场所,更好的阅读条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