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百合花》的故事发生于()。
A:1942年的中秋 B:1946年的中秋 C:1950年的中秋 D:1958年的中秋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写于中秋之夜。
中秋节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节。()
中秋节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节。( )P34
在中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这是因为人们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季节的重要性,故很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习俗。古人发现“月到中秋分外明”,所以在公元1世纪后又从祭月、拜月发展到赏月,但未固定在哪一天。8世纪后中秋节成型,八月十五在秋季正中,故称中秋。此时正是桂花飘香之际,人们面对人间桂,联想月中桂,于是在赏月、拜月之外又添了赏桂的习俗。最迟在9世纪,吃月饼的中秋习俗已经出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B:中秋节的形成过程 C:古人重视中秋节的原因 D:农耕文化对中秋习俗的影响
在中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这是因为人们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节日的重要性,故很早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习俗。古人发现“月到中秋分外明”,所以在公元1世纪后又从祭月、拜月发展到赏月,但未固定在哪一天。8世纪中秋节成型,八月十五在秋季正中,故称中秋。此时正是桂花飘香之际,人们面对人间桂,联想月中桂,于是在赏月、拜月之外又添了赏桂的习俗。最迟在9世纪,吃月饼的中秋习俗已经出现。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秋节形成过程 B:古人重视中秋节的原因 C: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D:农耕文化对中秋习俗的影响
在中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这是因为人们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季节的重要性,故很早就有春天祭日、拜月发展到赏月,但未固定在哪一天。8世纪后中秋节成型,八月十五在秋季正中,故称中秋。此时正是桂花飘香之际,人们面对人间桂,联想月中桂,于是在赏月、拜月之外又添了赏桂的习俗。最迟在9世纪,吃月饼的中秋习俗已经出现。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B:中秋节的形成过程 C:古人重视中秋节的原因 D:农耕文化对中秋习俗的影响
在中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这是因为人们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季节的重要性,故很早就有春天祭日、拜月发展到赏月,但未固定在哪一天。8世纪后中秋节成型,八月十五在秋季正中,故称中秋。此时正是桂花飘香之际,人们面对人间桂,联想月中桂,于是在赏月、拜月之外又添了赏桂的习俗。最迟在9世纪,吃月饼的中秋习俗已经出现。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B:中秋节的形成过程 C:古人重视中秋节的原因 D:农耕文化对中秋习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