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记以质博学之君子”中,“聊”之义为()

A:用来 B:姑且 C:依赖 D:无法

()的代表做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而他的《祭侄秀明文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姑妄从之:姑且按照他的办法来做。 B:贼之。易:容易。 C: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D:把全世界的地下宝藏都指点给他。指点:指出来使人知道。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A: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姑妄从之:姑且按照他的办祛来做。 B:一位冷酷、看不见的不速之客闯进了这一带。不速之客:行动不够迅速而迟到的客人。 C: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D:灰喜鹊们纷纷声色俱历地指责起来。声色俱厉: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

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3分)

A: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 姑妄从之:姑且按照他的办法来做。 B:贼之。 易:容易。 C: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D:把全世界的地下宝藏都指点给他。 指点:指出来使人知道。

“(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反映了(   )

A:商纣王关心百姓,尽力发展建筑业 B:商纣王用增加赋税的办法来发展建筑业 C:商纣王为老百姓筑屋修桥,尽心尽力 D:商纣王靠剥削百姓来满足他的享受欲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fó jiāo 、fó jiāo 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fó jiāo 。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11.D

12.C

13.C

14.

(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

(2)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

【解析】

试题分析:

11.根据原文,前两句以“者……也”为标志表判断,所以应该在“者”之后停顿,这样可以排除A.B两项;“已丰于昔”构成独立的句子,而“由是观之”则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样可以排除C项。原文标点:“君之籍二十余家 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巾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考点定位】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2.“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错。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C“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错。

13.“他亲自审讯”错,原文说“洽以白提点刑狱”;另外“将二人杀掉”也不准确,原文说“盗闻之,白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C“他亲自审讯”错,原文说“洽以白提点刑狱”;另外“将二人杀掉”也不准确,原文说“盗闻之,白伏”。

14.重点词语:“以”“孰与……乎”“者……也”“获”。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以”“孰与……乎”“者……也”“获”等词语和判断句的落实。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张洽字元德,是临江郡清江人。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跟从朱熹读书,从《六经》传注开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佛家之类的书,无所不读。朱熹赞赏他志向坚定,对黄干说:“我寄望于保持道统永远传续,像你们这样的没有几个人啊。”

当时施行社仓法,张洽向县里请求,借贷三百石常平仓里的米,在里中设立粮仓,六年之后将所借粮米归还官府,乡里人因此而受益。嘉定元年,张洽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松滋县尉。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端日益严重,张洽请求推行推排法,县令将此事交给了张洽。张洽于是责令百姓自己核实自家的土地疆界和产业的数目,将结果投放在柜子里,他就查验核算依次排列,这样官吏的奸行就无从隐藏了。十多年以后,打官司的人还援引它作为证据。

张洽改任袁州司理参军。有个大囚犯,一审讯他就服罪,不久又变卦,而且有能力使官吏摇摆不定,案件多年没有判决,因此逮捕关押的人很多。张洽将此案上报提点刑狱,杀了他。有一个盗贼特别狡猾,用言辞不能将他驳倒。恰逢有兄弟二人争夺财产的案件,张洽劝导他们说:“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言辞语气恳切,打官司的兄弟顿时醒悟。那个狡猾的盗贼听到后,自愿服罪。

郡守因为粮仓空虚,将二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让张洽来审问,张洽查访得知这些人是被都吏出卖的。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张洽考虑太守的锐气正足不可触犯,就暂且先把这些官吏拘捕起来,而暗地里派人核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说:“您把二十多家没入官籍,是因为都吏的缘故。现在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入,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来看,都吏所说是虚妄的。您一定不会忍受都吏的虚妄,却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如果能治都吏的罪,那么过失就可以免除了。”太守醒悟,因而罢免了都吏,而宽免了被没入官籍的人家。他当永新县知县。有一天他去请假,听到监狱中有鞭打的声音,原来是狱吏受了贿赂,于是利用机会审讯被囚禁的人让他无辜服罪。张洽大怒,马上将狱吏捉拿进监狱,第二天上报给郡守,将他施以黥刑。

张洽从少年就致力于恭肃奉事,所以他用“主一”来命名自己的书斋。平常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等到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无人可以阻夺。赋闲时不谈论朝廷的事情,有时因发生灾异变故,就会闷闷不乐,等到听说有一个君子得到进用,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的人士,大家都尊敬仰慕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春到梨花开

骆 驼

父亲自从那次来给我送梨后,便不再来小城。

我理解父亲。“送梨事件”让他心里蒙尘太厚。我多次以善意的谎言来温暖他受创的心,都不见效。我想,父亲不会再喜欢这座小城了。

就像预料中的那样,父亲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敲响了我家的门。

父亲说,你出个面吧,去给你二姑说说,现在她连我的面子都不给了,只想听你一句话。

父亲显然是生气了。父亲的意思,他要包下二姑的那片梨园。二姑前些年嫁到苍溪县城对面的那座山上,家里种植了几十亩梨。二姑全家都像父亲经营自己那片梨园一样经营他们的梨园。

二姑显然不会轻易答应父亲。

父亲说,算我白疼她了。

父亲说,你不答应,我就到庙里去住!父亲知道,我是个好面子的人。我只好答应,帮他办,而且一定办好。父亲才满意地笑了。

父亲一下子精神起来,他把在外务工的表哥表嫂叫了回来,把老家的几个壮劳力叫了回来,便开始侍弄那片梨园。父亲以每天高出他们几个在外务工的工资十元的价格,给他们付钱,大家自然十分开心,也十分卖力。

父亲侍弄梨园的手艺,我不会担心。但父亲接下来又要将二姑的楼房租下来,二姑和我都不答应。父亲便又使出他的杀手锏。我和二姑无语。我知道,二姑一般不会太让父亲为难,她从小就由父亲带着,小学、中学、出嫁,基本都由父亲操心,几个姊妹中,父亲也最疼爱二姑。父亲说,你要为难,我到城里给你们租一套房子住。房租,我出!二姑妥协了,她留足了自己住的房间,其余的,就留给了父亲折腾。折腾,是二姑说的。二姑的原话是,让哥折腾去吧,都六十几岁的人了,只当我的梨园几年没有收成。

父亲满脸堆笑。他当即给我们约法四章:明年春天前,不许踏入他的梨园半步;今年春节的团圆取消;不管是谁,不许打听和走漏梨园里的半点消息;贷款的事情也落实,信用社的领导十分支持他,利息他自己付,不要我们操心。二姑和我,每人借给他一万元钱,利息照银行利息按季结算!

那几月,我不知是如何度过的。我几次打听父亲的消息,二姑都摇头叹息。二姑说,哥这次,怕是中邪了……

就在我度日如年的时候,二月的一个清晨,父亲敲响了我家的门。父亲站在门口扬扬手中那张纸说,去吧,在你们的报纸上给我登几次,这个钱,你就掏了吧。而且,父亲说,水平再高,你也不许改动我一个字!说完,父亲转身走了。

父亲要我登的,是几句话:开春了,想到田坝头走走,就来城对面的山上,这里有好多花;走累了,就来我家里歇脚,家里有很好的茶;耍饿了,可以在我家吃饭,家里有喷香的肉菜。落款是父亲的姓名,地址是二姑家,还有一个电话号码……

没办法,我去广告部交了钱,在我们的报纸上如实照登了几次父亲的那几句话。

接下来的事,我打算换一种方法讲述。

我要讲的,是父亲包下二姑的梨园四年后的事:

二姑家的楼房旁边,现在又多了三幢楼房。

二姑家所在的那座山,现在叫梨花山(以前叫张家山)。

二姑家所在的那座山,现在是苍溪县规模最大,最热闹的农家乐山庄积聚群。

二姑家所在的那个农家乐,被命名为全县“首个农家乐”。

……

我多次问及父亲,当年怎么就能想到办农家乐,父亲总是久久地望着山对面的小城,不作言语。

还是我的二姑,那个当年说父亲怕是中邪了的二姑,解开了我心中的那个结。她说,你不要问了,问了哥也不会告诉你。我估计,哥就是那次在你那里送梨子回来后,才下了决心的,要是他早告诉我这些,我也不会拦他,他这几年,也就不会这么苦了。

二姑说,哥的意思,我懂,城里人看不起他,他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人家正眼看他。

(摘编自《短小说》)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写“父亲”给“我”送梨后,便不再来小城,却没有交代送梨时发生了什么事,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B.“父亲”认准的事决不退让,他为了包下二姑的梨园,说了狠话;为租下二姑的楼房,居然要替二姑到城里租房。

C.“父亲”不让“我”改动他要登报的文字,并非不信任“我”的文字水平,而是因为“送梨事件”给他的内心带来创伤。

D.文章虽然写了“父亲”和二姑、“父亲”和“我”、“我”和二姑的矛盾冲突,但却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E.文章详写四年前“父亲”办农家乐的故事,略写四年后的情况,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利于突出主要内容和人物性格。

14. 文章以“春到梨花开”为题,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写二姑这一人物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5分)

C  D(C.“不让‘我’改动他要登报的文字”与“送梨事件”不存在因果关系。D.“我”和二姑没有矛盾冲突。)

14.(4分)

点明故事的美好结局,暗含作者对“父亲”的肯定与赞美。“父亲”经过苦心经营,冬去春来,梨园终获丰硕的果实;“父亲”创办“农家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春天。

15.

答案示例: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二姑对“父亲”态度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丰富故事情节与结构,写二姑交代“父亲”办“农家乐”的起因,使故事情节和结构更加合理完整。③衬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写二姑的妥协、退让,衬托出“父亲”的执拗、要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梁惠王下》)

[注] ①工师:古代官名,主管各种工匠的官。②镒: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一说24两。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用工匠加工木料、玉匠雕琢玉石作为比喻,想劝服齐宣王实行自己的王道主张。

B.‘盂子认为治理国家与教玉人雕琢玉一样,这样做才会学有所用,用必所学。

C.“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君王此时就要发挥他们特长,使其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D.孟子把治玉之理引申到国家管理上,使文章的思想更深刻、更具普遍的意义。

(2)本章孟子通过治玉之理,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

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筑一所大房子,那一定要派主管工匠的工师去寻找大的木料。工师得到了大木料,王就高兴,认为他能够尽到他的责任。如果木匠把木料砍小了,王就会发怒,认为他承担不了这个责任。(可见专门技术是很需要的。)有些人,从小学习一门专业,长大后便想运用实行。可是王却对他说:‘把你所学的暂时放下,听从我的话吧!’这怎么行呢?假定王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虽然它价值很高,也一定要请玉匠来雕琢它。可是,一说到治理国家,你却(对政治家)说:‘把你所学的暂时放下,听从我的话吧!’这跟您要让玉匠按照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又有什么两样呢?”

(1)选B  这样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2)(示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尊重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不能瞎指挥。


解析:

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筑一所大房子,那一定要派主管工匠的工师去寻找大的木料。工师得到了大木料,王就高兴,认为他能够尽到他的责任。如果木匠把木料砍小了,王就会发怒,认为他承担不了这个责任。(可见专门技术是很需要的。)有些人,从小学习一门专业,长大后便想运用实行。可是王却对他说:‘把你所学的暂时放下,听从我的话吧!’这怎么行呢?假定王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虽然它价值很高,也一定要请玉匠来雕琢它。可是,一说到治理国家,你却(对政治家)说:‘把你所学的暂时放下,听从我的话吧!’这跟您要让玉匠按照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又有什么两样呢?”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体现了他的 ( )

A:重农抑商的思想 B:限制君权的主张 C:工商皆本的思想 D:经世致用的思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