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主要反映的是()。

A:个人情感 B:贵族与奴隶主的情趣 C: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D:市民的思想感情

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个最好的朋友。它______,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将来也永远不变。在我们______、临遭危难的时候,它也不会抛弃我们,对我们总是一往情深。人们可以通过共同爱好的作家沟通思想感情,彼此______。书______人们的内心,诗歌熏陶人们的气质品性。少小所习,老大不忘,恍如身历其事。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始有终穷愁潦倒休戚相关耳濡目染 B:始终不渝 穷愁潦倒 息息相通 潜移默化 C:始终不渝走投无路息息相通耳濡目染 D:有始有终 走投无路休戚相关潜移默化

把“群体成员在长期的共同活动和彼此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关心群体存在和发展,与群体荣辱与共的思想感情”称为( )。

A:群体纽带 B:群体目标 C:群体规范 D:群体意识

1.“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① ,“乡书何处达”中的“书”是

的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① 的思想感情,颈联通过景物描写暗示了② ,蕴含自然理趣。

1.次(停留)或者“到”“抵达”;书

2.思念家乡;时光流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正的思想与真正的感情,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在艺术领域里,由于思想和感情都是包含在艺术形象之中,都是通过艺术想象的形式来表现的,两者更是互相渗透,彼此交织,简直无法加以分拆。在艺术作品中,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这样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劳动,通过斗争,通过踏踏实实的生活实践才能获得。而一些缺乏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一些公式化概念化作品中的所谓思想感情,却往往是通过借贷、剽窃或者人云亦云得来的。在那里,思想归思想,感情归感情,彼此脱节,互不相干。思想游离于形象组织之外,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东西,完全缺乏艺术所应有的具体性;而感情或者是虚假的、矫揉造作的,或者是琐碎的、杂乱无章的,丝毫不能打动人。这样的思想感情,就绝不是真正的思想感情。

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使我们觉得真、觉得活,所以能够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正是靠着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孕育,正是作家艺术家用自己的整个心灵,给了他所创造的形象以生命、以感染人的力量的。许多伟大的作品之所以往往带有作者的自叙传的性质,其故也就在此。科学家在对他观察。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解剖,进行概括的时候,他的态度愈是冷静、愈是客观、愈少掺杂主观感情,他将愈容易得出正确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所以,从科学家的著作中,我们很难看到科学家本人的面貌、特色。但是,对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情形就完全不同。艺术家对现实的认识愈是透彻,他的感情就愈是强烈,爱憎就愈是分明,他就愈有可能对生活现象做出广泛而深入的概括,他的作品也就愈有力量。透过每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我们总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背后的艺术家本人,看到他的灵魂,他的思想、品德。这就是因为,艺术创造不能缺乏由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所点燃起来的火焰。

列宁指出: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这就是因为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决定了它离不开作家的个人特色,离不开作家的是非好恶和爱憎感情。取消了作家的个人特色,排除了作家的爱憎感情,也就无所谓创造,也就没有文学。

(钱谷融《文艺创作的生命与动力》,有删减)

1.根据文意,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思想感情是否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往往决定着艺术作品的价值。

B.真正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劳动,通过斗争,通过踏踏实实的生活实践才能获得。

C.艺术家要想让创造的艺术作品感动人,就必须把自己的灵魂、思想、品德融入到作品中去。

D.一个感情强烈、爱憎分明的艺术家,他可以透彻认识现实,可以对生活现做出广泛而深入的概括。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借贷、剽窃或者人云亦云而得来的思想感情即使写在艺术作品中也缺乏艺术价

值。

B.许多伟大的作品往往带有作者的自叙传的性质,是因为作家艺术家把自己的整个心灵,融进了作品当中。

C.科学家的著作中,很难看到科学家本人的面貌与特色,因为这些著作只要思想,没有感情。

D.要保护作家的特色以及思想感情,这样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

3.根据文意,请简述生活实践、思想感情、艺术创造三者之间的关系。

1.D.(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艺术家对现实的认识愈是透彻,他的感情就愈是强烈,爱憎就愈是分明,他就愈有可能对生活现象做出广泛而深入的概括”。)

2.C.(“只要思想,没有感情”有误,科学家的著作中,是较少掺杂主观感情。)

3.艺术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之时,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创造出艺术作品的价值。)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园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1.首句中“老”字的意思是什么?它包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晓月当帘挂玉弓”的意思是什么?这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3.“文章”在诗中指什么?“哭秋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字含有“终老绝笔之间”的意思,包含着作者怀才见弃的无限辛酸与无奈之情。

意思是“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象是当帘挂着的玉弓”。用白描手法,描述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书斋生活。反映了诗人怀才见弃、失意无奈的幽怨之情。

“文章”指代文士,实即作者自己。“哭秋风”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表达了作者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的悲愤之情。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