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2)即使骑着奔马,驾着长风,也不如它快。(3)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4)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这句话古今的语序完全相同,可以照原来的顺序逐字翻译成: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可照原来的语序译为:“船尾横放着一支桨”。也可适当变换语序,译为“一支桨横卧在船尾”。但这是就孤立的一句话而言。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以前一种译法为好,因为作者这里着重介绍的是“船尾”。

、“人五”“窗八”这种表述方式不合现代语习惯,译时应变换语序:“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注:原文重复“为”字,有强调的意思,但译成现代汉语却显得重复,所以只译出第一个“为”字。)

4、要注意“桃核修狭者”一语,意思是桃核中之修狭者,这是单数,但不加数量词。我们现在不用这种语式,一定要标明是“一个”,因而“修狭”就应移到“桃核”前面。如此,译文当是:“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①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②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探讨与练习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盗窃乱贼而不作。

 (1)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拥戴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担任领导,讲究信实,培养和睦的气氛。(2)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够受到供养。(3)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4)盗窃、__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种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2)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3)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八分多点儿,高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4)这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4)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作了回答。

(3)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4)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文言文阅读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①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①况:形容钟的声音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欲而走( ) ②以锤毁( )

人闻之( ) ④掩其耳( )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归纳的一个成语是什么,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哪一种人?(2分)

1.①背;② 代词,代钟;③ 怕,担心,害怕;④ 立刻,马上

2.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

3.掩耳盗铃,讽刺自己欺骗自己,欺骗别人的人

附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蔡顺①少年孤,事母孝。岁荒②,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③,以异器盛之。邻人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邻人悯④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注】①蔡顺:字君仲,东汉人。②岁荒:年成不好。③桑椹:成熟时黑紫色或白色,味甜,可食。④悯:怜悯。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顺拾桑椹

(2)以器盛之

2、翻译句子。

邻人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3、你认为蔡顺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示?

附加题:

1.(1)每天    (2)不同的

2.邻居怜悯他孝顺,就把白米和牛蹄送给他。

3.孝敬父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