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注释】①陇亩:田地。②《梁父吟》:古歌曲名,曲调悲凉慷慨。③管仲、乐毅:分别是春秋和战国时期齐国与燕国的名臣。④元直:徐庶,字元直。⑤谓为信然:认为确实是这样。⑥器:器重。⑦诣:到……去。

1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为《梁父吟》 ( ) (2)将军宜枉驾之 ( )

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A.每次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那时的人们不赞同他。

B.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的人们不赞同他的这个说法。

C.常常亲自把管仲和乐毅对比,当时的人们不赞成他。

D.每次亲自把管仲和乐毅对比,那时的人们不赞成他的这个说法。

14.请你给上述选文拟一个题目《     》(2分)

15.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3分)

12 喜欢  探望  13 B  14 徐庶荐诸葛(答“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青年诸葛亮……”等,得1分)  15 要有自信、要有真才实学(诸葛亮);要尊重人、真诚对待人才(刘备);要慧眼识才、无私荐才(徐庶)(任意一个角度)。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 (4)凡三往,乃见

17.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 (2分)

A.时人莫之许也 遂许先帝以驱驰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受任于败军之际,

C.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将军宜枉驾顾之

D.先帝不以臣卑鄙 遂许先帝以驱驰

18.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19.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

(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

16、(4分) (1)拜访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到……去,这里有“去拜访”之意,  (4)总共

17、(2分)C

18、(4分) (1)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的关头我奉行使命。

(2)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一般人没有谁同意他这种比附

19、(5分) (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  (2分)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3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楚人怜之 C:长跪而谢之 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

 ①常常②器重、重视③大概④亲自⑤确实这样⑥接近、趋向

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下横线的字的意义。(5分)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也。(《隆中对》)

②虽乘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④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口技》)

①承认,同意;②飞奔的马;③通“向”,从前;④跑;⑤消失。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比去,以手阖门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度长挈大,比权量力 D: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D: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燕王欲结于君。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 良曰:“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君幸于赵王。 不求闻达于诸侯。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于”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③逢蒙学射于羿 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⑤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⑥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末为忠臣也 ⑦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 ⑧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⑨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⑩每自出于管仲、乐毅

A:①与⑤相同,③与⑧不同 B:①与④不同,⑨与⑩相同 C:⑥与⑦相同,④与⑩不同 D:②与③不同,⑥与⑦不同

选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例:岁不我与

A: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古之人不余欺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