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家甚智其子。(《韓非子·說難》)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父异焉,借旁近与 或以钱币乞 B:舅家见之 贤材人远矣 C:并自其名 其詩以养父母、收族 D:得为众人已耶 其家甚智其子,疑邻人之子

下列句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友人惭,下车之。元方入门不顾。(引见) B: 《兑命》曰:“学半。”(学习) C: 二石兽沉焉。(并且) D: 其家甚其子。(认为……聪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智伯先后请地于韩康子,魏桓子,皆得万家之邑。智伯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鑙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删改)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严:庄重,郑重

B.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期:日期

C.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行:巡行

D. 韩、魏翼而击之 翼:从两侧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智伯之亡也 先主之所属也

B.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

C. 以人事知之 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D. 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

17.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是非反而何

B. 吾何走乎

C. 何伤也

D. 子何以知之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15.B

16.B

17.A

18.(1) 人民竭尽力量把城墙修好,又让他们拼死为我守御,还有谁支持我呢?

(2) 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没有谁能分得清,一概称之为贤明,这大概就是看错了人的原因吧!

【解析】10:期:约定

11:A.取独,所字结构前的助词;C.根据,因为;D.才,于是;B.顺成关系连词,表动作的先后

12:其他三句是提宾句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句子带入原文中翻译,“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在原文中的翻译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行动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所以B项中的“期”在此处应作“约定”解释。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句子带入原文中验证,A项,“之”,前一个取独,后一个所字结构前的助词;C项,“以”,前一个根据,后一个因为;D项,“乃”,前一个才,后一个于是;B项,“而”,都是顺成关系连词,表动作的先后。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A项是正常句式,其他三句是宾语前置句。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罢力”、“守”“与”;及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通”、“所以”、“莫之能辨”宾语前置句及句子大意。

点睛: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而且侮辱段规。智国听说此事,就劝谏他说:“您不防备灾祸,灾祸一定会到来了!”智伯说:“灾祸将由我发起。我不发起灾祸,谁敢兴起灾祸?”

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想不给他。段规说:“智伯好利,而且刚愎自用。不给土地,他就要讨伐我们,不如给他土地。他习惯于得到土地,一定会向别人索要土地,别人不给,他一定对其用兵,然后,我们能够免除祸患而等待事态的变化。”韩康子说:“好!”便派使臣给智伯万家的县邑,智伯很高兴。他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想不给。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他无缘无故索要,所以不给。”任章说:“他无缘无故索要土地,各位大夫必然惧怕;我们给他土地,智伯一定骄傲,他在那里骄傲而轻敌,我们这里却因惧怕而相亲密;以相亲密的兵众对待轻敌的人,智伯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魏桓子说:“好。”这样便又给了智伯一个万家之邑。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不给他。智伯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来进攻赵襄子。赵襄子逃往晋阳。

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剩三版露出水面,锅灶被淹没了,灶中生出青蛙,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伯乘车在水中行进,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这是因为汾水可以灌魏的安邑,而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絺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家一定会反叛。”智伯问道:“你怎么会知道?”疵说:“从人情事理知道的。使韩、魏的兵众随从我们攻打赵国,赵国灭亡后,危难一定会转到韩、魏。现在我们已约定战胜了赵国,三家瓜分赵国的土地,晋阳城墙没有浸淹的只剩三版高,城里的人宰食马肉,晋阳城的投降指日可待。然而,这两人没有欣喜的表情,而有忧虑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他们两人听了之后说:“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主公您怀疑我们两家,从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不要相信这样的话。我们两家岂会放弃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赵氏之地,而去图谋那既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呢?”两人走后,絺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絺疵说:“我看见他俩看我很仔细,然后快步跑开,那是知道我识破他们心思的缘故。” 智伯对这些并不后悔。絺疵便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康子、魏桓子,他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家,赵家灭亡了,那么韩、魏也要相继灭亡。”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了出去,那样祸患立刻就会来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两位主公之口,只进入我一人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行动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死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军从侧面攻击智伯军,赵襄子带领士兵从正面袭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并把智氏之族全部诛灭。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可是一般人不能分辨,全部说成是贤德。这大概就是对人失察的原因吧。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叛臣,家庭的败家子,才有余而德行不足,招致家国覆灭的例子太多了,岂只一个智伯呢!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襄子最智伯 怨:痛恨

B.卒释之 去:使……离开

C.何乃残身形 苦:痛苦

D.于是襄子乃豫让 数:责备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 )(3分)

①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④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遂伏剑自杀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5分)

 4.C.(“苦”是摧残、丑化的意思)

5.D(①只表示智伯对豫让的宠信③是朋友劝说豫让的话⑤是豫让说赵襄子的情况)

6.D(豫让自杀而死,赵襄子并没有处死他)

7.(1)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所以”、“愧”、“事”、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各1分)

(2)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事”、“众人”、“遇”各1分,大意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襄子最智伯 怨:痛恨

B.卒释之 去:使……离开

C.何乃残身形 苦:痛苦

D.于是襄子乃豫让 数:责备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 )(3分)

①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④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遂伏剑自杀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5分)

 4.C.(“苦”是摧残、丑化的意思)

5.D(①只表示智伯对豫让的宠信③是朋友劝说豫让的话⑤是豫让说赵襄子的情况)

6.D(豫让自杀而死,赵襄子并没有处死他)

7.(1)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所以”、“愧”、“事”、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各1分)

(2)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事”、“众人”、“遇”各1分,大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暗哑。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刘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冉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三次,一剑直劈下去,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襄子最智伯 怨:痛恨

B.卒释之 去:使……离开

C.何乃残身形 苦:痛苦

D.于是襄子乃豫让 数:责备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 )(3分)

①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④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遂伏剑自杀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5分)

11.C

12.D

13.D

14.(1)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后世那些心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所以”“愧”“事”、判断句、定语后置各1分)

(2)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事”“众人”“遇”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 “苦”是摧残、丑化的意思。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表现豫让“义人也”。①只表示智伯对豫让的宠信;③是朋友劝说豫让的话;⑤是豫让说找箱子的情况。所以选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豫让是自杀的,赵襄子并没有处死他。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然:可是。所以:……的原因。愧:使……惭愧。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定语后置。(2)事:侍奉。众人:一般人。遇:看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侍奉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感于他的大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伏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襄子最怨智伯 怨:痛恨

B.卒释去之 去:使……离开

C.何乃残身苦形 苦:痛苦

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 数:责备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 )(3分)

①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④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遂伏剑自杀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5分)

 

【答案】

15.C

16.D

17.D

18.(1)可是我之所以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采分点:所以、愧、事、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各1分)(2)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采分点:事、众人、遇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用代入法,及将各选项解释代入语文语境,考察其是否能讲通原文。题中C项的“苦”解释错了,应是摧残、丑化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这个要求进行筛选。六句话中,①只表示智伯对豫让的宠幸,③是朋友劝说豫让的话,⑤是豫让说赵襄子的话: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应予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仔细进行比较,以辨别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豫让是自杀而死,赵襄子并没有处死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愧”是使动用法;“事”名词作动词,“侍奉”之意;此外,这是个判断句,也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注意。第(2)句中的“事”名词作动词,“侍奉”之意;“众人”是“一般人、平常人”之意;“遇”是“礼遇、(很好地)对待”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侍奉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感于他的大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伏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得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②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恒子,恒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恒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关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恒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出,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③;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恒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要以亡人国也。”恒子肘康子,康子履恒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方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失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及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注】①智襄子:即智伯,“襄子”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狃(niǔ):习惯。③版:表示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这一版。④安邑:魏的都城,下文的“平阳”是韩的都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不备,难必至矣 难:灾难、灾祸

B.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悛:悔改

C.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伤:妨碍

D.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致:归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智伯“好利”的一组是( )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②智伯请地于韩康子

③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④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⑤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向韩康子、魏恒子、赵襄子索要土地,三家君主表现截然不同,生动地凸显了

三人性格的不同。

B.段规和任章的劝说之辞,均能抓住智伯的性别弱点,分析了事情发展的必然性、做

出了正确的决策,保全了各自的君主。

C.絺疵是一个关于察言观色、见微知著的难得人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用,后来自

请出使齐国。

D.智伯无故索要土地,不听臣下劝谏,突出地表现了他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得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②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出,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③;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要以亡人国也。”恒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注】①智襄子:即智伯,“襄子”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狃(niǔ):习惯。③版:表示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这一版。④安邑:魏的都城,下文的“平阳”是韩的都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主不备,难必至矣 难:灾难、灾祸

B.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悛:悔改

C.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伤:妨碍

D.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致:归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智伯“好利”的一组是 ( )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②智伯请地于韩康子

③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④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⑤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伯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索要土地,韩康子、魏桓子慑于智伯的威势,满足

了智伯的要求,而赵襄子拒绝了智伯,遭到了引水灌城的攻击。

B.段规和任章的劝说之辞,均能抓住智伯的性格弱点,分析了事情发展的必然性,做

出了正确的决策,保全了各自的君主。

C.絺疵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见微知著的难得人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用,后来自

请出使齐国。

D.智伯无故索要土地和他不听臣下劝谏,都突出地表现了他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的性格

弱点。

把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答:

(2)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

答: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絺疵回答说:“我看见他俩看我很仔细,然后快步跑开,那是知道我识破他们心思的缘故。”(何以:凭什么,怎么, 1分;端,仔细,详审1分;趋疾,快步跑开,1分;最后一个分句是判断句,“故”解释成原因,1分;句子通顺,1分)

(2)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军从侧面攻击智伯军,赵襄子带领士兵从正面迎击。(翼:从侧面,1分;之,智伯的军队,1分;将:带领,1分;犯,袭击,迎击,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小题1】致:送给

【小题2】①⑤⑥和“利”无关

【小题3】A项韩康子、魏桓子满足了智伯索要土地的要求,但并非只是因为慑于智伯的威势。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而且侮辱段规。智国听说此事,就劝谏他说:“您不防备灾祸,灾祸一定会到来了!”智伯说:“灾祸将由我发起。我不发起灾祸,谁敢兴起灾祸?”

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想不给他。段规说:“智伯好利,而且刚愎自用。不给土地,他就要讨伐我们,不如给他土地。他习惯于得到土地,一定会向别人索要土地,别人不给,他一定对其用兵,然后,我们能够免除祸患而等待事态的变化。”韩康子说:“好!”便派使臣给智伯万家的县邑,智伯很高兴。他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想不给。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他无缘无故索要,所以不给。”任章说:“他无缘无故索要土地,各位大夫必然惧怕;我们给他土地,智伯一定骄傲,他在那里骄傲而轻敌,我们这里却因惧怕而相亲密;以相亲密的兵众对待轻敌的人,智伯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魏桓子说:“好。”这样便又给了智伯一个万家之邑。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不给他。智伯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来进攻赵襄子。赵襄子逃往晋阳。

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剩三版露出水面,锅灶被淹没了,灶中生出青蛙,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伯乘车在水中行进,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这是因为汾水可以灌魏的安邑,而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絺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家一定会反叛。”智伯问道:“你怎么会知道?”疵说:“从人情事理知道的。使韩、魏的兵众随从我们攻打赵国,赵国灭亡后,危难一定会转到韩、魏。现在我们已约定战胜了赵国,三家瓜分赵国的土地,晋阳城墙没有浸淹的只剩三版高,城里的人宰食马肉,晋阳城的投降指日可待。然而,这两人没有欣喜的表情,而有忧虑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他们两人听了之后说:“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主公您怀疑我们两家,从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不要相信这样的话。我们两家岂会放弃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赵氏之地,而去图谋那既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呢?”两人走后,絺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絺疵说:“我看见他俩看我很仔细,然后快步跑开,那是知道我识破他们心思的缘故。” 智伯对这些并不后悔。絺疵便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康子、魏桓子,他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家,赵家灭亡了,那么韩、魏也要相继灭亡。”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了出去,那样祸患立刻就会来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两位主公之口,只进入我一人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行动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死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军从侧面攻击智伯军,赵襄子带领士兵从正面袭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并把智氏之族全部诛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