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代竹取道,下见

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桶①之形;其旁,出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固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①梁俪(1i):屋的正粱。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u):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D

3.示例: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潭水清澈透明,)鱼儿好像都在空中自由游动,四周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

4.欣赏自然美景的喜悦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折蛇行 神寒骨

其境过清 记之而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试依次概括选文所写不同景物的特征及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

4.有人称《小石潭记》是“融情入境,以景传情”的经典之作,试举例分析。

1.像北斗星那样;感到凄凉;因为;就。

2.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游乐。

3.景物特征:潭小水清鱼乐——溪曲——境清;心情变化;愉悦——由喜转忧——凄怆 

4.答案举例:对潭中鱼的描写,既表现出游鱼的自由自在,也衬托出作者超然物外的怡然自得。写溪水的明灭和源头的不可知,既表现出景物的特征,也展示出作者心情的由喜而忧的变化。写小石潭环境氛围的幽深冷寂,则鲜明地折射出作者苦闷落寞的处境和忧伤悲凉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作者的心情又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1由于这个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留在那儿,便把当时的情景记述下来就离开了。

2、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嵫,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②如鸣佩环,心之( ▲ )

③斗折蛇行 ( ▲ ) ④乃记之而 ( ▲ )

7.文章是怎样描写小石潭水的清澈的?(2分)

8.既然是“心乐之”,又为什么“不可久居”? (2分)

6、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蛇行: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曲折。  去:离开。

7、作者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潭水的清澈。直接描写如:水尤清冽,间接描写如:通过石、鱼、影、日光等来衬托水的清澈。

8、“心乐之”是因为小石潭潭水清冽,水声悦耳,周围景致优美,只是小石潭清冷寂寥的环境不久便更强烈地触发和强化了作者因政治失意,遭受贬谪而带来的凄凉悲怆的心情,所以,倍觉凄凉的他觉得清冷的小石潭“不可久居”,也不愿久居。

小石潭记(节选)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佁然不动 佁然: (2)伐竹取道 伐竹: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觉得“其境过清”?(4分)

参考答案:

12.呆呆的样子   砍伐竹子(共2分,每题1分)

13.(1)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不可以长时间的停留,于是就记下这里的景色离开了。(共4分。每小题2分)

14.要点:因为小石潭被树木所包围,罕有人来造访,环境异常幽静深远,加之作者被贬官至此,心情抑郁、凄苦,一经环境的触发,更让他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所以他觉得“其境过清”。(共4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1题。(12分)

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钴鉧潭西小丘记(节选)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9.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4分)

⑴潭中鱼百许头 可 ⑵斗折行 蛇

⑶以效兹丘下 之 古好事之士 虽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⑵清冷冷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

11.两段选文均系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其中的景物特点及心境体验大体一致,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9、①大约            ②像蛇    ③的              ④即使          

10、⑴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待下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⑵清冷的样子与眼睛相接,清脆的流水声与耳朵相接。

11、美妙、冷清(2分)

   寄情山水排遣政治失意的痛苦(意思对即可)(2分)

篇段积累——默写柳宗元《小石潭记》片段。

坐潭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空邃。

阅读下列文段,找出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个是( )(2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A:斗:像北斗星那样 B:寒:使……寒冷 C:清:凄清 D:居:居住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通过)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太甚)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失) D: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