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阅读《寓言二则》,完成11-13题。(20分)Xkb1.com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8分)

先自其足 返     遂不得履

契其舟      吾剑 不亦 其剑舟中坠于水

12.翻译下列各句。(8分)

何不试之以足?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3.这两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词

自度其足( ) 反归取之( ) 遽契其舟( ) 不亦惑乎( )

2.句子翻译

(1)何不试之以足?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两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

1.量长短   同“返”,返回。  用刀刻  迷惑,糊涂。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中找剑。

3做事不能拘泥于成法,不知变通,而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办法。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自度其足 (2)反归取之

(3)遽契其舟 (4)不亦惑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大意

4【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1.(1)量长短  (2)同“返”,返回  (3)立即,匆忙  (4)迷惑,糊涂

2.(1)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子呢?(2)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甲】郑人买履  【乙】刻舟求剑

4.做事不能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要善于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机动的对策。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自其足(量长短) 不亦乎(糊涂) B:喷以烟(慢慢地) 项为之(勉强) C:千或百(或者) 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D:北固山下(旅途中停宿) 及(同“返”,返回)

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 )

A:置之其坐:同“座”,座位 B:吾忘持:量长短 C:遽其舟:雕刻 D:不亦乎:迷惑、糊涂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