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指物作诗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________________

就:完成。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世耕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4) 则其受人者不至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1属于; 以宾客之礼相待; 通“攀”,牵,引;被

2从此以后,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3人生的成就不仅基于先天的禀赋、还来源于后天的培养与造就。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fó xiàng 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册就着fó xiàng 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fó xiàng 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感到很是惊讶,就收他作了自己的弟子,王冕发愤学习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

伤仲永(11分)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并自其名

  ②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③先人还家

  ④不能称前时之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0.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从他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3分)

伤仲永(11分)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并自其名      题写

  ②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③先人还家      跟随

  ④不能称前时之  听到的名声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0.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从他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3分)

其父“不使学”,方仲永“受之人者不至”

人的天资对于人能否成才有着必要的关系,但后天的教育对成才是更为重要的。

阅读《伤仲永》完成19-22题(10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9.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4分)

①父焉 异:感到惊异。 ( )

②借旁近与之 旁近:邻居。 (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章的道理。 ( )

④不能前时之闻 称:相当,符合。 (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①泯然众人矣

翻译:

②邑人奇之

翻译:

21.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表现: “不使学”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3分)

22.方仲永的才能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1分)

答:

19.(4分)①(√)②(√)③(×)④(√)

20(2分)①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②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

21.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3分)

22.略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2.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

④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5.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6.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7.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8.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9.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扳”通“攀”,pān,牵,引  2.①观看,观赏。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3.略。  4.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自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7.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8.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正面:A B C; 侧面:D E F  10.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伤仲永(13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乡秀才观之( ) 指物作诗立 ( )

稍稍宾客其父( ) 日仲永环谒于邑( )

10、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11、下列句子,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3分)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F.父异焉

12、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2分)

9全   完成    把…..当做宾客   通攀  牵、引

10①马上写下四句诗歌,并且自己提上名字。    ②从此能指定题目叫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的地方。

11ABC       DEF

12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指物作诗立(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

(3)以钱币乞之( ) (4)日仲永环谒于邑( )

2.翻译划线的句子。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根据本段回答:作者为什么“伤仲永”?

1.略

2.略

3.略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焉,借旁近与之 ( ) ②即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

③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④稍稍宾客其父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天才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道理本身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1.

①感到奇怪/以……为奇       ②写

③通“攀”,拉/牵                ④以宾客之礼对待/以……为宾客

2略

3.不能称前时之闻   日扳……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是指物作诗立(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 (强大)。(《木兰诗》)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长而谢之(感谢)(《唐雎不辱使命》)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是指物作诗立(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王安石《伤仲永》) B: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平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雄伟景象)也,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D:公输班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抵挡)有余。(《墨子·公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