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克绍”的关键之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1)“然操遂能克绍”是指什么战役?

(2)从文中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这个谋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

(3)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历史上把这一故事叫什么?

(1)官渡之战

      (2)建议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大败曹军,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3)三顾茅庐

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每问3分)

(1)这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1)东汉,诸葛亮。

(2)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

(3)200年,官渡大战。

(4)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取胜,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这段材料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对当时时局的分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介于哪两次著名战役之间?

(2)材料中的“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中的“然操遂能克绍”说的是哪一次战役的情况?发生于哪一年?

(4)材料中“挟天子而令诸侯”中的“天子”指的是哪位皇帝?

(5)从材料看,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一建议在哪次战役中得以实施?

(1)东汉末年。介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之间。

(2)军阀割据势力。

(3)官渡之战。200 年。

(4)汉献帝。

(5)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抵抗曹操。赤壁之战。

.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l)这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点拨:此题材料反映的是“三顾茅庐”时的形势分析,应属东汉末年时期。材料中的“援而不可图”语句说明作者为刘备提出了发展势力的谋略,在以后的战争中得以实现,为“天下三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1)东汉末年;诸葛亮。(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3)200年;官渡之战。(4)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1)这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1)东汉,诸葛亮。(2)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 (3)200年,官渡大战。 (4)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取胜,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与“克勤克俭”的“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B:然操遂能克绍 C:克己奉公 D:与克期俱至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克绍”的关键之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