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是北宋哲学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 ) ②世人爱牡丹( )

③陶后有闻( ) ④清涟而不妖(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

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5.文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6.文中结尾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周敦颐  

2.① 多  ② 广泛  ③ 少  ④ 洗涤

3.只能远远的观赏,而不能把它当做玩物去随意玩弄它。

4.围绕“品德高尚、 清正廉洁、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等”回答。

5. 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6.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从矣。

1. 以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多。

B.濯清涟而不妖 妖:美丽而不端庄。

C.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D.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隐藏、逃逸。

2.下列语句中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以下翻译错误的是( )

A.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B.牡丹之爱,宜乎从矣: 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什么人才能像我一样啊?

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的哲学家。

B.作者写莲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品格。

C.文中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和观点的语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作者虽然写了菊花,也写了牡丹,但只是用它们的外形特点来对比莲的高雅与美丽。

1.D   2.D   3.C   4.D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0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本文作者 ,字茂叔,号 。(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濯清涟而不 ( ) (2)不可玩 ( )

(3)陶后有闻 ( ) (4)乎众矣 ( )

11.刘禹锡《赏牡丹》诗中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诗中写牡丹所表达的情感与本文作者写牡丹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12.作者“独爱莲”,认为莲才是花中的君子。请结合文中对莲的具体描写说明莲都具有哪些君子的品性?(2分)

13.作者在结尾处对“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做出了评价,读完本文,请从三种花所代表的三类人中选出一类人,对这类人说一段话,表明你的态度。(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3分)

9.周敦颐  濂溪

10.(1)美丽而不端庄  (2)轻慢  (3)少  (4)应当

11.刘禹锡的《赏牡丹》中的两句诗流露出的是对牡丹由衷地赞颂,是欣赏和感叹,而周敦颐写牡丹则是为了与莲形成对比,作者认为牡丹代表着名利富贵,因而借写牡丹表达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嘲讽。

12 .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作为君子的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性。

13.围绕君子、隐逸者和富贵者的一点来谈,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赞美或劝谏之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句?3分

16说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说的言外之意。

(4分)

17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了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的思想品德。5分

18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5分

19《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5分

20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15花之君子者也。

16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17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爱莲说》阅读训练题答案
18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
19

三种

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20

言之有理即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的词。(6分)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宜】乎众矣 (4)花之【隐逸】者也

(5)陶后【鲜】有闻 (6)花之【君子】者也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3、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用菊花来正衬莲,用牡丹来反衬莲。

5、暗讽贪慕富贵的人太多,是作者对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恶浊世风的强烈讽刺与厌恶。

6、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作者在文中寄寓着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22~24题。(10分)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水 仙 (李渔)

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家人不能,听予质簪珥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有改动)

【注】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可爱者甚 蕃:

(2)不蔓不 枝:

(3)家人不能 止:

2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24.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且予自他乡冒雪归”两句中“而”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B.“清涟而不妖”一句中“濯”是“洗涤”的意思,“一钱不得矣”一句中“索”是“勒索”的意思。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的意思,“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是“不是住在南京,而是住在水仙花的故乡”的意思。

D.甲文“托物言志”,以莲自喻,来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乙文用“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两件事来表现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

22.蕃:多。     枝:长枝节。     止:阻止。(3分)

23.(1)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后就很少听说了。(“鲜”1分,句意1分)

(2)没有看到水仙花,这和没有返回南京有什么不同呢?(2分,大意对即可)

24.B(3分)(索:寻找。)

爱莲说(10分)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可爱者甚( ) ②亭亭净( )

③不不枝( ) ④香远清( )

19. 翻译文言语句。(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0.“爱莲”即爱君子之德,根据文中语句,简要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该有哪些美好品质。(2分)

21. 短文写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怀,你觉得有何言外之意?(2分)

18.①多;②立;③生枝蔓;④更加。

19.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20.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端庄质朴,雅致的形象。

21.对当时人们追逐功名富贵世风的鄙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比较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异同。(6*1=6分)

晋陶渊明爱菊( ) 无有偶( ) 鳏寡孤( )

陶后有闻 ( ) 寡廉耻( ) 屡见不( )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2分)

4、作者借花喻人,文中“菊”、“牡丹”、“莲”分别比喻哪三种人?(3分)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6、分别默写出有关“菊”“莲”的诗句各一句。(2分)

1、唯独,仅仅 ;单独,一个;老而无子;  少;   缺少;  新鲜。  2、略。

3、作者将莲人格化,是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在这里,作者托物寓意,借莲的形象寄寓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4、略      5、表达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6、例:菊: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牡丹: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7—22题。(17分)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可爱者甚 蕃: ②陶后有闻 鲜:
③亭亭净 植: 清涟而不妖 濯:

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9、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20、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2分)

21、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2分)


22、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3分)


17、①多  ②少  ③树立  ④洗涤

18、①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②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19、①出淤泥而不染②香远益清       20、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

21、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22 (1)、高大  神奇秀丽   对祖国河山的 热爱之情(2)、只有不怕困难,感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以下翻译错误的是( )

A: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B:牡丹之爱,宜乎从矣: 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什么人才能像我一样啊? 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