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汉武帝刘彻削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最终没能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 B:推恩令是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法令。 C:推恩令规定不光有嫡长子可以继承诸侯王的土地,其他子嗣也可继承。实际上是将大诸侯分为了中诸侯、中诸侯分为了小诸侯,小诸侯最后分没了。 D:推恩令与《治安策》殊途同归。

春秋时期的“侯伯”指的是()。

A:诸侯之一 B:诸侯之末 C:诸侯之长 D:诸侯之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赐之矣( ) (2)可以移风俗( )

2.对划线句“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钱。 

B. 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鲁国人,却拒收给他的赏金。

C. 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却拒收给他的赏金。

D. 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钱。

3.孔子对两个学生的做法分别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1、失:错  易:改变          

2、 B

 3、孔子批评子贡不领取政府的赏金,表扬子路接受被救者送的牛。他认为做善事受奖赏有利于鼓励其他人效仿,可以移风易俗。

《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 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 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让更多的人得到封地 C:加强思想控制 D: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做官

“烽火戏诸侯”说的是周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点燃报警的烽火台,戏弄诸侯的故事。当时诸侯们之所以能如约前往是( )

A:想借机见见周王 B:诸侯想去都城求助封赐 C:诸侯为了讨好周王 D:分封制中规定了诸侯有服从周王调遣的义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自行灭亡的诸侯,和战败灭亡的诸侯相比 B:诸侯白白丢掉的土地,和战败丧失的土地相比 C:诸侯白白丢掉的土地与战败丧失的土地加在一起 D:那些自行灭亡的诸侯与战败灭亡的土地加在一起

下列对鲁国宗法等级关系的排列,正确的是( )

A: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B: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C:诸侯―卿大夫―士 D:卿大夫―士―诸侯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具有多重关系,对这些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天子与诸侯属于君臣关系   B:比较强调血缘关系   C:天子与诸侯之间都是父子关系 D:在天子与诸侯之间,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   

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诸侯王王位的是

A:诸侯王之妻所生的儿子(20岁),是诸侯王的第三子 B:诸侯王之妻所生的儿子(14岁),是诸侯王的第四子 C:诸侯王之妾甲所生的儿子(25岁),是诸侯王的长子 D:诸侯王之妾乙所生的儿子(22岁),是诸侯王的次子

关于西周诸侯特点,表述错误的是

A:诸侯由天子分封,都是天子的子弟 B: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 C: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D:诸侯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