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填句:“孟子日:____,____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利也。”

三里之城,七里之邦,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环:_____________ 池:__________

  2.第一段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强调了守城一方占有哪些有利条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围    护城河

2.天时不如地利

3.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米粟非不多也( ) ②而去之( )

15.《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b05b286a1ff38f86.jpg]

“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1、B 2、B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夫而攻之 环: (2)革非不坚利也 兵:

(3)而去之 委: (4)寡助之 至: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

18.C

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得多助( )

(2)而去之( )

(3)兵革非不坚利也( )

(4)天下之( )

11.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环而攻之而不胜。

12.在文中空缺处填上课文原句。

答案:(1)施行“仁政”

(2)放弃

(3)泛指武器装备

(4)归顺,服从

答案:(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背叛他。

(2)(一座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答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而攻之而不胜 ( )

(2)然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 ( )

(3)非不深也 ( )

(4)而去之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1、(1)包围  (2)表原因  (3)护城河    (4)放弃

2、(1)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帮助少到了极点,内外的亲属也会背叛(他的)。     3、D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要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13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A.、非不深也( )B.、而去之( )C.、以天下之所( )

14、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道: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B.、去:委而去之。去国怀乡。

C.、至:比至陈。寡助之至。   D.、之: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

1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译:

B.、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16、选文举什么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分)

答: 。

13、A、护城河B、放弃C、归顺、服从 

14、B 

15、A、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B、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

16、以攻城和守城为例来论证。

夫环而攻之,民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