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之言鲜浓柔则,务于可人。”这句话与下列那句话意思相近:()

A:巧言令色,鲜仁矣 B:君子不重,则不威 C: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D:贤贤易色

孔子反对“巧言令色”的做法。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当“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之过其行。”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做人应当笃实宽厚 B:做人应当修己慎独 C:做人应当仁爱孝悌 D:做人应当勇毅力行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锤炼 流连 不屑置辩 温文尔雅 B:禀赋 笔砚 巧言令色 举止泰然 C:乖觉 热衷 光彩熠熠 煞有介事 D:震慑 憔瘁 孤陋寡闻 声撕力竭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注】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 ③里:居。 ④“知”通“智”,智慧。

19.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20.请简要概括孔子在这两个语段中所阐述的观点。(2分)

19.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子对生活现象的发现与概括。他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这些人很少有仁心。但他们很有迷惑性,应该加以注意。(4分)

20.不要被一些人外在的言行所迷惑,而应该选择跟真正有仁德的人在一起。(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令”意思是“美好”,“鲜”音调为三声,意思是“少”。巧言令色从感__彩上来说是贬义词。进而可以推断出孔子的意思是一些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这些人很少有仁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孔子认为内心仁义的人才是最美的。再联系第一则,可以总结出不要被一些人外在的言行所迷惑,而应该选择跟真正有仁德的人在一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大人故嫌迟 故作不良计 B:多谢后世人 谢家事夫婿 C:府吏见丁宁 渐见愁煎近 D:便言多令才 巧言令色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为什么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仁矣”?你从“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看出什么?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①因为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②因为在子夏看来,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于实际生活中做到“孝”、“忠”、“信”,即使他不曾(读书)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联系孔子的思想综合分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崇贤人而不重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可信。这样的人,虽然说未曾(读书)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下列格言符合孔子“仁”的思想的是(  ) ①克己复礼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德不孤,必有邻 ④巧言令色,鲜矣仁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台湾的教师节是孔子的生日(9月28日)这一天,这么定的可能依据是( )

A:子曰“仁者,爱人” B: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D: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