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305篇。《蒹葭》和《关雎》均出自《诗经》,诗中歌颂了纯洁的爱情。 B:《范进中举》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敬梓。他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 C: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的澄静,一如作者磊落的胸襟;而《水调歌头》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境界幽深而又高远。 D:夏洛克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高利贷者,他贪婪、吝啬、冷酷、残忍,但作者对他所遭受的歧视也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散文,它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 B:《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文中“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组织文章的感情线索。 C:《纪念白求恩》是__同志为纪念以身殉职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__党员白求恩而写的。 D:《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敬业与乐业》,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老舍的《白杨礼赞》和刘心武的《散步》都是优美的状物抒情的散文。前者主要运用象征手法,后者主要采用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怀。 B: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的文章,作者的真挚和左拉的精辟﹑公刘的幽默一样,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读者。 C:最能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小说,我们从鲁迅的《孔乙己》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笼罩下的炎凉世态和深受其害的畸形知识分子形象。 D:沈括的《活板》和林嗣环的《口技》分别选自《梦溪笔谈》和《虞初新志》,这两篇文言文都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有误的是( )(3分)

A: 莫泊桑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着力刻画四位著名作家形象时,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其作用是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他们,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B:《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 “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丧的国土的思念之情。 C:《爸爸的花儿落了》采用插叙的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D:《社戏》描写的是幼年看社戏的往事,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抨击,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清丽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闲适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渴望为人所赏识干一番大事业的愿望。 B: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却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度,他的代表作为巨著《战争与和平》以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C:胡适,字适之,20世纪上半页著名学者。他人到中年时将自己年少的一段人生历程写成了《我的母亲》。他写童年,写母亲,满含深情却又行文自然、质朴,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D:课文《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文章的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童年的朋友》节选自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课文主要刻画了外祖母这一形象,表现了她对“我”的成长有着良好的影响。 B: 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除了写百草园外,还写了三味书屋后面的一个小园子,旨在表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全是单调枯燥的,也有充满趣味的一面。 D: 《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两首诗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都运用了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都写了“重到——离去”的过程,都抒发对某一地方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石榴》是郭沫若写的一篇优美的状物抒情散文。本文抓住石榴的外在特征进行描写,同时还赋予石榴内在的特征,如质朴俊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的品质、充满活力的精神等。 B: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所写的《变色龙》是一篇揭露沙皇____统治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已经成为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的代名词。 C:《口技》选自清代人林嗣环编辑的笔记体小说《虞初新志》,这篇文章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精湛构思和高超技艺。 D:《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文章结构是总-分-总。

下面这段话中,关于文学作品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句是(3分)(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 B:《三颗枸杞豆》这篇小说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告诉人们: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于园》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北宋的文学家张岱。这篇园林小品按照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写于园,清新空灵。 D: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写浮雕时,作者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这个空间顺序实际上是由浮雕的内容所决定的。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理解:“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写出了桃花开过杏花开,杏花开过梨花开,百花相继开放的景象。 B:野花遍地是:杂儿样,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理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出了草丛中的片片野花迎着阳光,灿烂绽放的景象。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理解:“厚障壁”表明“我”与中年闰土由于长期不见面,两个人之间产生了误会,关系越来越远。 D: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是地上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多了,变成了路(故乡《鲁迅》) 理解:把“希望”比作是“路”表明只要始终不渝地去探索、实践、希望就会出现在眼前,就会迎来新生活。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再塑生命》(《我的老师》)写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对“我”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B:《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不同;《故乡》中“闰土”对“我”的态度,以前和现在不同:二者都是前高傲后恭敬。 C:《孙权劝学》中的孙权善劝,善在以自身体验劝吕蒙就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善劝,善在以小喻大劝齐王广开言路。 D:《背影》一文四次写背影,其中着重刻画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背影,详略得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