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参考答案】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怎样描写阿长?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解答]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作者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写阿长的睡相,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都有具体的刻画和描绘,都是人物描写,具体地说,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总而言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习题指津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解答]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在想像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会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解答]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 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惟一的一本回忆散文集。阿长是人名,《山海经》是书名,二者本没有什么关联,可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的题目?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1)阿长是“我”的保姆,她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最为心爱的宝书”绘图《山海经》,所以文章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2)作者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同忆,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祝福、祈祷之情。

课文阐述的“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下面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句话中,“皆叹惋”什么?请结合历史知识回答。

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发现桃源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以及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本文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屏风在室内外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