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学习本文之后,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桥,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人们习以为常,或许不以为美。但作者却探寻和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这当然与作者的职业(画家)有关,摄影家和画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另外,还与作者热爱生活、留心生活有关。的确,生活周围并不缺少饱含画意的景致,并不缺少美的事物,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也就具备了发现美、感受美的可能。

“桥”美在何处?

 [解答]“桥”美,是因为它与周围的环境配合和谐。例如,密密的苇丛,出现一座石桥,这座石桥使原本狭窄拥挤、令人憋闷的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又如江南乡间,细柳飘丝,石桥与细柳合作,产生出令人销魂的动人美景。还有苍茫的湖面上,水天一色,长桥横卧水上,使单调明亮的背景富有生命。另外,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想一想,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

1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2、“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3、“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4、“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作者分别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说明的顺序基本相同,请具体说一说。

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两座桥的。

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中国石拱桥具有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此外,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不少惊人的杰作。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到作者写作此文的时候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这表明了它历史悠久;赵州桥的大拱长达37.4米,敞肩拱的形式,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以及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和谐,桥上的雕饰也十分精美等,有力地说明了赵州桥确实是惊人的杰作。

文中介绍的赵州桥的第一、三个特点都是关于大拱的,第二个特点是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作者为什么不在介绍完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后,紧接着介绍它的第三个特点,即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而在中间插入对小拱的介绍?

 [解答]因为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赵州桥首创敞肩拱的主要特点。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则其他拱桥,也有并列砌筑的,所以按其特点的大小,作为列举的顺序。

对于桥,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它的实际功能。课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另外,“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

 [解答]因为先写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因而“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不但不可省略,而正要使用它们来确定它们的递进关系。

下列对《〈论语〉十则》中句子(谈学习方法与谈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1)(2)(3)/(4) B:(2)(3)/(1)(4) C:(2)(3)/(1)(4) D:(1)(3)/(2)(4)

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在《在山的那边》中通过山、海的形象,写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磨难的。只有不怕艰险,才能实现理想。 B:在《紫藤箩瀑布》中,课文从整体到局部依次写了花穗—花瀑—花朵。 C:《观沧海》中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每一章节都有,但与诗的正文内容无直接联系。 D:“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诗人通过打比方的修辞方法点出了理想的内涵。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