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写出下面对联纪念的人物

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②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杜甫  文天祥  蒲松龄

下面古诗句描写的景色不同的一项是( )

A: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B: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C: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

1.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

2.第②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1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愿有甚于死者

2.义 生  万钟则辨礼义而受之(二)现代文阅读Ⅰ(6分)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介绍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起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加深了。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作者介绍了屏风的这些知识:在室外和室内安置屏风的作用,其中有实用性的,也有艺术性的;从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角度划分出的屏风种类;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2段中写小时候躲在屏风后望客及古代男女隔屏相望,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是为了说明在室内外放置屏风的作用。这样写避免了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更生动有趣。

本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第1段是引子,既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文章开头说“‘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诗意”一词,是作者对屏风的美好感觉与印象。这种感觉与印象,起初来源于古诗画,偏于感性;继之则产生于对屏风所作的研究工作中,添入了理性成分。

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梁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